巴拉圭蜘蛛綉 (Ñandutí),《英語島》,2019 年 12 月,頁 46-4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2003 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 年達到組成國家的委員數之後正式生效,希望在原有的自然、文化和複合遺產項目中,提高全球的關注,加強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從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促進對話。自此以後,各國均致力該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維護與傳承。通常此類文化遺產都是歷史悠久,工技藝的傳統、具族群或地方特色,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環境的改變,經常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境,繼而式微消失,切斷了地域文化的脈絡,也阻隔了國家發展的特色。
今年(2019)七月巴拉圭文化部正式將該國的手工藝蜘蛛綉(ñandutí)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藉著這個法令的保護,讓此手工藝更加復甦,繼而提升到全球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境界,宣揚巴拉圭國粹,促進文化觀光產業,也讓原住民的文化得以有系統的保存流傳。
蜘蛛綉(ñandutí)的名稱是巴拉圭另一個官方語言「瓜拉尼」(guaraní)的發音書寫法— 「娘讀弟」。以首都亞松森近郊的伊陶瓜(Itauguá)市最為盛行,因此該市被封為「蜘蛛綉城」。蜘蛛綉的內涵與緣起不明,一般咸認是十六世紀時,由西班牙的殖民者傳入,將加那利群島的技術(軋輪機器)和傳統織品融合巴拉圭原住民的手工藝而來。蜘蛛綉幾經學者研究,其普遍流通的意思有三:「蜘蛛網狀的白色織品」(這項說法吻合蜘蛛綉的傳說由來)、「蜘蛛的光暈」(符合後來衍生的多變化多織工的蜘蛛綉)或是「蜘蛛群聚之處」(符合蜘蛛綉的發源地)。然而幾世紀以來,發展迄今,蜘蛛綉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多彩繽紛的織線,以及繁複的織工:針、線,巧手、利眼成為精巧的蜘蛛綉必備要件,裝飾實用兩相宜; 可以織成服飾、當裝飾用、國寶級的贈品…,人見人愛。2013 年我帶領國際青年大使團學生參訪時,對此手工藝驚豔讚嘆,帶回了20 種大大小小各種色彩與織法的蜘蛛綉,裝框裱褙以後更是美麗動人。
蜘蛛綉令人流連喜愛的恐怕還在於它的傳說,用傳說來傳世,更能綿延亙久。話說有位美姑娘叫桑蜜碧(Samimbi),兩位瓜拉尼少男都在追求她。某夜,那位叫哈喜娘 (Jasyñemoñare) 的少男(意思是月亮之子)求神幫助他獲得美人心。月光照耀下,他看到樹梢有銀白色絢爛的織物,爬上去摘取; 結果另一位名叫娘讀(Ñanduguasu,意思是鴕鳥)的少男心生嫉妒,當下射了一箭把他射死,而娘讀手中拿到的閃亮的織布也只是破碎的蜘蛛綉。
娘讀悔恨不已,經過數月的折磨,母親看了不忍,要兒子帶她去哈喜娘之前爬樹的森林,結果發現一塊一模一樣而且完整的蜘蛛綉。母親為了安慰兒子娘讀,於是一針一線模仿,拔下自己的白髮當紗線,織成了幾可亂真的蜘蛛綉布。這蜘蛛綉的手工於是傳開。「娘讀弟」:身為母親的娘讀出了兒子(弟)的心意,因此苦心孤詣用針縫織了最原始的色澤:銀白蜘蛛綉。
如今,蜘蛛綉發展多元,從白色到彩色,從圓形到方形,至多邊形,採放射狀開放延伸織法,通常以幾何對稱,以綉番石榴花或百香果花形狀最為普遍,模擬金絲蜘蛛這種奇異的蜘蛛所織的網狀,讓蜘蛛綉更具有文創意義,成為巴拉圭特有的傳統工藝。假以時日,將可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