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Luisa's World of España & Hispanoamérica

「第一屆西班牙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榮譽與跨國學術合作實錄

「第一屆西班牙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榮譽與跨國學術合作實錄,《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23 年 (112 年) 12 月,第二十五卷,第一期,頁 74-81。

李毓中,張淑英 撰

一、前言

十六至十七世紀的季風亞洲地區的各種交流都非常頻繁,要對早期臺灣史、東南亞史或海外華人史進行細緻的研究,外語史料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解讀史料更需以跨領域的角度,才能產出優質的研究成果。自 2018 年《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系列的出版開始,由歷史學、語言學及西班牙語文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組成一個跨領域的國際研究團隊,以《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出版之新史料為基礎,持續進行研究並邀請西班牙、德國及菲律賓等國學者加入組成研究社群。2023 年,此團隊榮獲「第一屆西班牙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I Certamen de Seminarios Fundación Duques de Soria de Hispanismo Internacional)首獎榮譽,受邀到西班牙領獎並發表研究成果;團隊亦趁此機會拜訪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和其他檔案館,以締結友好的學術關係,同時尋訪更多史料。

二、團隊獲「第一屆西班牙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

西班牙皇室索里亞公爵基金會(Fundación Duques de Soria)成立於 1989 年,長期致力推廣西班牙語學研究 (西班牙語和西班牙語文化),希冀鼓勵並推廣全球近六億人口的西班牙語的應用與學術深耕,除了積極參與和贊助「國際西班牙語學會」(Asociación Internacional de Hispanistas, AIH) 的學術活動,以及和西班牙對外的重要推廣機構—塞萬提斯中心(Instituto Cervantes)密切合作之外,基金會深覺有必要在學術研究領域更加著力,讓西班牙語的量能在應用與學術平行發展。

迄今重要的活動 包括 1992 年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討會慶祝第一本《西班牙文文法》(Gramática de la lengua castellana)出版五百週年紀念,該書為文法學家聶布里哈(Antonio de Nebrija)於 1492 年所著,而後成為歐洲文法書的典範;1993 年國際西班牙語學會決議設索里亞市(Soria)為其組織與檔案典藏永久會址;2009 年西班牙王子菲利普和王妃蕾蒂希雅(Letizia)首度參與基金會活動;2013 年確立基金會永久會址在 Soria 市;2018 年邀請國際優異西語學者 58 名,舉行「向國際西語學者致敬」(Homenaje al Hispanismo Internacional)的活動,由國王菲利普六世親自致意; 2019 年設立「西班牙語學永久觀測站」(Observatorio Permanente de Hispanismo — OPH),邀請各國西語學者代表該國為通訊員,合力推動西語相關活動;2023 年設立「第一屆西班牙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選出三名前往索里亞市發表研究成果,並接受頒獎;同年8月以更高規格,以每兩年舉辦一次,五萬歐元為獎金,且必須由其他學術團體推薦的研究團隊,為「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至高榮譽。

基金會負責人是西班牙現任國王菲立普六世(Felipe VI)的姑姑瑪格麗塔公爵夫人-波旁王朝公主 (Margarita de Borbón y Borbón) 和公爵(姑丈)卡洛斯・蘇里達 (Carlos Zurita),獲前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賜予索里亞公爵頭銜,長年致力推廣西班牙語和文化研究。2023 年首度設立「第一屆西班牙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 目的在鼓勵全球西語學的深化與廣播,因而邀請全球致力於西班牙語學研究的學術團隊參與競優。

以臺灣為主的國際研究團隊,由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李毓中副教授為計畫召集人,成員另外包括清華大學連金發、鄭縈兩位教授和博士生吳昕泉;臺北醫學大學、臺灣大學張淑英教授,中研院臺史所陳宗仁研究員;西班牙加地斯大學 José Luis Caño Ortigosa 副教授和博士生崔越優、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研究員Regalato Trota José、德國洪堡大學韓可龍(Henning Klöter)教授,共五國六校十人,在此首屆競優遴選三名中脫穎而出,獲得首獎。另兩名研究團隊為研究法語,西語和阿拉伯語的阿爾及利亞團隊,與研究西班牙語和非洲黑人族群語言的古巴團隊。本團隊全數成員於 7 月 4-8 日前往基金會會址 Soria 市領獎接受表揚,並參與為期三天的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

臺灣的研究團隊以「兩個帝國語言的首次接觸:第一次全球化時期中國東南沿海的漢語-西班牙語-閩南語手稿」為計畫名稱參與競賽,計畫主要內容為自 2018 年起迄今 5 年來,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取得授權所出版的共 9 冊中、英文版《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辭典或手稿系列,計有系列一《西班牙—華語辭典》(3 冊)、《漳州話語法》;系列二《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含《佛郎机化人話簿》);系列三《明心寶鑑》、《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系列四《新刊格物窮理便覽》、《華語-西班牙語辭典》。原始文獻以雙語、或三語手寫,分別典藏於馬尼拉聖多瑪斯大學圖書館、巴塞隆納大學圖書館、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德國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羅馬安吉利卡圖書館。這些史料將閩南人與西班牙人相遇時,語言、文化交流的過程歷歷再現,語言的錯譯更顯異文化交流與理解的難得可貴:大航海時期西方歐洲大國留在殖民地域的史料,於今需由東方曾被殖民的國家,來翻閱展讀並研究彼此的歷史軌跡,稍稍喚醒西班牙人曾有的「東方夢」。

臺灣的研究團隊得此首獎,依據基金會邀請的評審團委員的評語,他們看得出此團隊的長期研究成果,非一蹴可幾,且從出版資料中可以審視所出版的手稿摹本費時耗財,絕非倉促成軍可竟功;再者,所研究的內容需深度鑽研,乃因其涉及十六,十七世紀的多語種和文化混雜(西班牙古語用法、拉丁文、拉丁美洲原住民用語、菲律賓塔加祿語、閩南華人的閩南語和華文、馬尼拉的華人、土生華人和混血族群…等等),遠較現代語言繁複與艱難。此外,不同專業和國籍的合作無間,彼此相輔相成,是基金會鼓勵國際西班牙語學跨領域合作的最佳典型,難能可貴的是有德國學者嫻熟華語(韓可龍),有西班牙史學家參與西語—華語辭典判讀(José L. Caño Ortigosa),將古西文書法解密;有台籍教師嫻熟西班牙語和殖民史(張淑英,李毓中),台籍教師鑽研閩南語古語與現代用法差異(連金發、鄭縈),又有澳門博士生可以開拓西葡殖民領域(吳昕泉)、和美洲與中國往來交流的經濟史(崔越優),又有菲律賓學者(Regalato Trota José)可以協助難解的塔加祿語和西班牙殖民菲律賓史,以及台籍歷史學者闡述閩南與南亞國家的交流脈絡(陳宗仁、李毓中),得以連結起東西方語言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再現西班牙語文化在東亞的遺跡和傳承。

三、拜訪行程

研究團隊於索里亞市三天的研討會發表後返回馬德里,隨即拜訪西班牙國家圖書館,並邀請我駐西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劉德立大使共同前往,由其代表臺灣和此團隊致贈西班牙國家圖書館《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系列一至四,由館長 Ana Santos Aramburu 親自接待與接受贈書。Ana Santos Aramburu 館長表示多年前曾訪問臺灣,對臺灣印象極佳,並以其圖書館的珍貴文獻複製版回贈,並對臺灣積極出版與研究西班牙與閩南華人交流歷史的努力表示肯定,也歡迎未來雙方能持續進行交流。

在西班牙國家圖書館的行程結束後,「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研究群」團隊便趁此次訪西班牙之便,前往收藏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時期檔案或明代文獻有關的檔案館,分別是位於聖多瑪斯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to Tomás)的亞維拉道明會教區檔案館(Archivo Provincial Dominicos de Ávila),以及埃爾.埃斯柯里亞爾的聖羅倫佐王室修道院(Real Monasterio de San Lorenzo de El Escorial)內的王室圖書館。
亞維拉道明會教區檔案館所存放的檔案,原本是收藏在菲律賓馬尼拉王城內的道明會修道院,在二十世紀初遷往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又被一分為二,一部分保留在馬尼拉的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另一部分則運到亞維拉的聖多瑪斯修道院內存放,也就是今日的亞維拉道明會教區檔案館。

該修道院是為了紀念十三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多馬斯.阿奎那(Tomás de Aquino),於1482年開始建造,同時也是西班牙天主教君王(Reyes Católicos)伊莎貝拉世(Isabela I)與費爾南度(Fernando II)的王宮之一所在地。如今除了還保留修道院、教堂外,還增設一座東方藝術博物館(Museo de Arte Oriental),收藏及展示道明會過往在菲律賓、中國、臺灣及越南等地傳教時蒐集到的文物;另外,則是收藏道明會在上述地區傳教時的報告、紀錄等珍貴文獻的檔案館,及今日所稱的亞維拉道明會教區檔案館。

團隊透過團隊成員馬尼拉聖多瑪斯檔案館前館長 Regalato Trota José 的接洽,受到檔案館負責人Fr. Emiliano Pérez Peña 神父的親自接見,李毓中教授也代表團隊向館方呈送《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系列書籍。曾在香港教區服務四十年之久的Emiliano神父,對於團隊的得獎與來訪感到非常歡喜,同意團隊成員進入檔案館儲藏檔案的庫房參觀,並對團隊介紹其檔案館的收藏與整理情況。

該館所藏檔案基本上依道明會曾傳教的地區名稱進行分類,如菲律賓的馬尼拉、伊洛可斯(Ilocos)巴丹(Batanes)島,中國、臺灣、東京(Tonquin,指越南)及日本等卷宗,其中與臺灣歷史有關的重要文獻,如 1632 年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神父所寫「有關福爾摩莎島近況變化的報告」等重要文獻,都收藏在此檔案館。另外,還有珍貴的十六世紀起至十九世紀發至菲律賓群島的王室敕令(Real Cédula)抄本,以及許多未經整理編纂成冊的檔案與文獻;而據西班牙神父所言,曾完成的《淡水語詞彙》、葛瑪蘭詞彙及天主教教義書等手稿,可能也還被保留在檔案館的某處。

許多重要的學者前輩,都曾對在該檔案館進行調查與研究,但受限於該檔案館所處亞維拉的寒冬氣候,以及以往館方人手不足無法進行整理等因素,學界對於該館所藏的古籍和文獻,仍所知有限。為此團隊召集人李毓中教授向Emiliano神父提出與該館共同合作進行館藏數位化工作的建議,當場就獲得Emiliano神父的口頭承諾,歡迎以臺灣為主的「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研究群」團隊與檔案館合作,並約定之後繼續商討數位化工作的內容與相關細節。

埃爾.埃斯柯里亞爾的聖羅倫佐王室修道院,由菲力普二世(Felipe II)於 1563 年開始修建,至 1584 年完工;佔地甚廣,功能甚多,雖名為修道院,但實際上包含了修道院、宮殿、王室陵寢、教堂、圖書館、慈善堂、神學院和學校等功能。由於該修道院曾經是菲力普二世的行宮所在地,甚至其過世後也埋葬於此建築物下的王室陵寢;因此在菲力普二世在位時期,他常在此地處理西班牙帝國上的眾多事務,自然許多上呈給他的異國書籍也被典藏於此,而後便逐漸發展成今日的王室圖書館,其中也包括明、清時期流傳於閩南人之間的通書和戲文等珍貴書籍。

團隊抵達該圖書館後,受到該館負責人 José Luis de Valle 的接待,在致贈該館清大出版之《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系列書籍後,館方向團隊說明該館的收藏與相關規定後,並將團隊事先與該館聯繫時,表明想調閱的一部通書、兩部戲文《新刊耀目冠場擢奇風月錦囊正雜兩科全集》及《新刊摘匯奇妙戲式全家錦囊》,共三本珍貴古籍,先後調出供團隊成員閱覽。在團隊連金發、鄭縈教授的解說與吟唱下,古籍彷若又重新有了聲音與生命,館方也對他們所藏的珍貴漢文古籍原來是閩南民間流傳唱誦的戲文,感到驚訝不已,希望未來能有進一步交流的機會;雖然這些古籍不是西班牙人、閩南人語言交流的結晶,但原本已在原鄉失傳的文本,卻因四百多前西班牙人對於華人文化的好奇,而將之獻給西班牙君王而留傳下來,用另一種方式見證十六、十七世紀閩南人和西班牙人文化交流的價值與意義。

四、結語

閩南人與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語言、文化交流,是大航海時代開展後全球化過程的一部份,白銀與絲綢推動人們的慾望,語言的交流讓此慾望得以實現,最終為人類的語言文化資產藏下一座寶礦,讓今日的我們得以開採。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研究群」團隊在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及曹永和文教基會等機構的支持下,五年多來持續致力於《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系列書籍的出版工作;透過發掘新史料,發現舊史料的新價值,以跨領域、多語言的研究方法進行跨國的研究與交流,並在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閩南-西班牙歷史語言文獻研讀班」計畫的支持下,將成果更具體化,終於在 2023 年「初試啼聲」獲得「第一屆西班牙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的肯定。

在撰寫此文期間,中央研究院李壬癸院士更親臨團隊於 9 月 26 日舉辦之「季風亞洲歷史語言文獻座談會」,為團隊即將與阿維拉道明會檔案館進行其館藏數位化的前置作業,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未來「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研究群」團隊不僅將繼續致力於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的研究工作,更願將臺灣學術研究的軟實力,投入於保存文獻的國際合作工作上,讓世界知道臺灣政府對於多元語言文化傳承及發展的重視。


發表留言

Information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24/01/05 by in Uncategorized.

文章分類

所有文章

點閱數(since 06/27/2014)

  • 383,583
Follow 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on 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