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Luisa's World of España & Hispanoamérica

舞會

美國總統就職壓軸:連場舞會

舞會的現代意義:國標舞 & 拉丁舞

大學舞會:四、五年級的集體記憶

椰林大道:生農外語共舞

35 年後再舞吉魯巴


 

美國總統就職壓軸:連場舞會

一月 21 日,美國第 46 任總統拜登和副總統賀錦麗就職典禮,看到報導,提到以往美國總統就職日的壓軸慶祝活動是連場舞會,今年因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舞會改成特別節目「慶祝美國」,在電視和社交平台直播。

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以舞會作為隆重慶典的壓軸,顯見舞會是一種重要的表演,代表歡慶、娛樂和喜悅,以肢體為語言,全身伸展,舞者與觀者彼此心智交流,營造身心愉悅的氣氛。跳舞就要手舞足蹈,傳達的是歡欣鼓舞的心情,也是健康興奮的訊息。

舞蹈在東西方歷史上,無論是宮廷慶典、宗教儀式或民間禮俗,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例如祭祀的最高規格「八佾舞」; 甚至可以一舞取悅君王歡心(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舞蹈的形式與變化,搭配古典樂曲、民俗曲風或是流行音樂,更是千姿百態,表達更多元; 喜怒哀樂都可以透過姿勢、舞姿、神韻、表情,服飾、道具…傳達出來,各個國家和區域也都有其代表性的舞蹈。如以國家的力量積極發展與推廣者,甚至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印度的查烏舞,沙烏地阿拉伯的棍舞(L’Almezmar)、奈及利亞的伊耶勒面具舞、日本的大日堂舞,秋保的插秧舞、秘魯的維蒂蒂舞(Wititi) 和聖誕節舞(小黑人與牧羊女:Hatajo de negritos & Las Pallitas)、墨西哥的帕拉奇克舞 (Parachicos),委內瑞拉的魔鬼舞(La danza de los demonios)、多明尼加的梅倫格舞(Merengue)、巴西的卡波衛勒圓圈舞 (Capoeira)、古巴的倫巴舞 (Rumba)、阿根廷(烏拉圭)的探戈 (Tango)、西班牙的佛拉明歌 (Flamenco) ……等等,顯見舞蹈的文化意義與民族精神象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 2008 年開始,舞蹈項目還真是以拉丁美洲國家居多,可見拉丁熱歌勁舞非浪得虛名。

舞會的現代意義:國標舞 & 拉丁舞

不過,「舞會」這個名詞的現代意義,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美愛舞人士齊聚倫敦,將宮廷舞、社交舞和土風舞融合創新,擬定技術和規則,而有迄今風行全球蔚為風尚的國際標準舞。因此,涵括的舞蹈有一定的類型,跨越國家區域的疆界,成為國際共通的語彙與表現。這些舞蹈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兩類:標準舞(摩登舞)和拉丁舞各五種。摩登舞有華爾滋、維也納華爾滋(快三步)、探戈、狐步和快步舞; 拉丁舞則是倫巴、恰恰恰、森巴、捷舞和鬥牛舞(西班牙進行曲 paso doble)。因此,參加舞會,自然也要熟悉一些舞蹈的類型,禮儀、社交等知識。舞會,作為交誼的形式與活動,其正面意義在西方國家已行之有年,儼然成為每個人成長養成必須了解、認識與學習的活動; 尤其美加地區,常有 Prom (promenade)的畢業舞會,這是一種正式的舞會,男士女士都要穿著正式服飾,而且在青少年時期的高中(甚至初中)舉辦,邀請即將畢業的學生參加。這畢業舞會成為畢業生一個美麗的回憶,一個成長的里程碑,也是一個求學階段的印記,象徵邁向社會或大學的一場盛宴。這樣的活動也傳到許多國家,尤其大學畢業時,普遍也常有畢業舞會的活動。

但是,舞會,在東方國家,似乎沒有像西方如此看重,也沒有形成必要的儀式。除非是經典舞蹈如芭雷舞,學校教導的民俗舞蹈或團體大會舞(體操舞),一般來說,跳舞或參加舞會,在我們的價值觀,或是在我們的長輩的觀念裡,常常跟「愛玩」連結一起。保守傳統的社會框架,甚至覺得跳舞學舞是不務正業,因此,西方國家從青少年時期陶養的舞會的禮儀,在東方並不興盛,也未特別薰陶。

大學舞會:四、五年級的集體記憶

然而,「舞會」這個名詞,對四、五年級生而言,在「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的大學學涯中,則是相當熟悉的名詞,是重要的課外活動,幾乎伴隨每個人的大學生涯,只有舞得多、舞的少的差異,很少有不舞的。相較今天的大學生琳瑯滿目的多元選擇:出國交換、國內外實習、打工、參加社團、短期進修、舉辦國際活動 …… 各種深具挑戰的職能訓練與培養,以前的大學生活單純(也單調)許多。學業之外,大部分的學生會參與社團、找尋家教機會、娛樂活動就是參加舞會了。男生們還會多一項,群聚打麻將。基於舞會是一項盛行的課外活動,從來不曾跳舞也不會跳舞的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舞會經驗中,練就了十項全能(國標舞加拉丁舞共十項,什麼舞都會跳),這一項今天變成必須拜師學藝或參與社團才學得起來的技能。

1975-1985 這十年間,有可能是大學生舞會最興盛的時期,連當時的民歌手于台煙都還有一曲《化妝舞會》(1986),多少也反映當時的「大學生了沒?」的型態 (補註:巧合竟也是無獨有偶:就在 po 出這篇文章之後,開了車上台北。中廣音樂網竟然就播出《化妝舞會》這首 35 年前的懷舊歌曲,還特別介紹了于台煙,說是位歷史系的文青呢!)。這十年間就讀大學的人,應當沒有不知道辦舞會這個活動,新生入學有迎新舞會,畢業有畢業舞會,避開期中、期末考時段,每週、每月都有接不完的舞會邀請。記憶中,班級的康樂股或公關股,就是負責籌劃舞會的靈魂人物。男生多的科系得主動邀請,女生多的科系被動受邀就已經滿檔,有時一個晚上還排兩場,好比現在餐廳用餐還要翻桌一樣排前後時段。  

參加舞會是一項交誼活動,一項認識新朋友的機會,也是娛樂運動的時機。通常為了拓展校際合作或人際關係,大家對「跨校聯誼」的邀請比較有興趣,淡季或空檔時期才會考慮校內的邀約。對女生來說,參加舞會沒有什麼壓力,通常兩造的主辦人會考慮人數,盡量避免女方人數多過男方,造成女生無人邀請的「壁花」現象,有失禮貌。而舞會場地,通常燈光總是誨暗,來者彼此雙方多半不認識,如果是單人舞,跟著大家動來動去即可,不要跟音樂節拍違和就好; 若是雙人舞,男士要會帶舞,女士跟著走跟著繞,踩過幾次別人的腳後,也就駕輕就熟了。倒是男生,真的要學會幾招舞式,才能在舞會中有角色,一夜下來,有時就找到舞技高強,可以尬舞的舞伴,男女兩人就成對跳個不停的,也是所在皆有; 男士若不舞,就會從舞會中缺席,以免冷落孤單,或是乾脆當 DJ。

不過,當時也流行一些俏皮話,說「大一嬌,大二俏,大三拉警報,大四沒人要」,表示大一、大二的女生受青睞,是常被邀請的對象,同年級的男士們等到大三、大四時,辦舞會只想去邀請大一、大二的學妹們,把同年級的女生拋諸腦後。最尷尬的情況是,女生多的班級(人社科系),同班的少數男同學如果也喜愛跳舞,除非跟著女同學一起受邀參加,不然幾乎沒有足夠的陣仗去邀人。男生居多的科系(理工醫學),大多會照顧班上少數的女同學,有興趣就請他們一起參加,跟受邀的女方與班上同學同歡共舞,以「插花」的形式「併團」,否則幾乎沒有受邀的機會,也因此,這兩類人,如果說他們的大學生涯沒有舞會這玩意兒,是可能的,也可以理解。

在校內外舉辦的校園性質的舞會之外,當時最知名的年輕人會去的「舞廳」(不是大飯店裡國標舞類型的舞池)就屬中泰賓館的 Kiss 了。當時的中泰賓館就是今日的文華東方酒店。兩大流行歌曲天王天后麥克傑克森(Michael Jackson)和瑪丹娜(Madonna)就是那時期音樂和舞會的必選。兩大唱將之外,最記得的必放音樂,慢曲就是 Endless loveFor your eyes only (剛好都是當紅的電影主題曲或片尾曲; 快舞就非 Michael Jackson 的 Billy Jean 和 Madonna 的 Like a Virgen 莫屬了我不算是「舞林」高手,因此,記憶所及,僅止於此,我相信那個時代的「舞棍」級的男女舞王舞后,一定還知道其他許多地方、許多樂曲。

只是很弔詭的是,當時很多舞會的舉辦,若沒經過特殊申請程序,好像大部分是不合法的。還聽過有人辦舞會專門準備生日蛋糕,萬一有查巡,大燈一開,大家唱起生日快樂歌,舞會變成慶生會,輕鬆過關。舞會的場地多半也是臨時組裝,白天是自助餐廳,晚上變成舞池。從辦舞會也有查禁的情形,約略也可以領略當時跳舞似乎也被視為民風不正甚至讓人萎靡的活動。

椰林大道:生農外語共舞

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舞會應該是臺大農學院和輔大外語學院的聯合迎新舞會了(還是農學院某系四個年級對西班牙文系四個年級?反正我也在現場就是)。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當時英,德、法,西 日五個系,是備受邀、寵的天之驕女,能舞者、常舞者可能全國名列前茅。忘了那時的我是大一還是大二(所幸都還在大一嬌、大二俏的階段),整條椰林大道就是舞池,椰子樹綿延張燈結彩,當作舞會的燈光,音響設備應該就在傅鐘廣場兩旁空地,兩邊排了矮椅子給女生坐,大部分索性不坐,站立兩旁,隨時可進可出,音樂響起,就往椰林大道中間聚集,時而輕歌曼舞,時而舞鳳飛龍,1981-2021,天哪!四十年一晃眼,從當時的新鮮到如今的熟悉,椰林大道辦過無數個活動(畢聯會辦桌、藝術季、杜鵑花節、畢業典禮繞場、企業徵才校園博覽會…)恐怕沒有任何單位在這兒再辦過跨校大型舞會吧?

偶然的巧合 ——雖然沒有四十年那麼久,也有三十五年了。這三十五年來並非沒有機會跳舞(尤其留學西班牙期間,週末常有人呼朋引伴),但是都是「自得其樂」單人運動,再沒有機會跳雙人舞。沒有會帶舞的男士舞伴,那算是跳舞呢?就是一個人亂動罷了。英文的 “It takes two to tango" 最精確傳達跳舞的精髓了。雖然中文意思有些解釋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銅板不會響」,意指遇有爭端,雙方都有責任。但是,要享受探戈的美妙和「舞」魅(媚),非得兩個人不可呢!

跳探戈,沒有雙人組跳不起來,所有的嫵媚、舞姿、舞技,也都無法表現出來,遑論淋漓盡致與盡興。然而,豈止探戈需要兩人才跳的起來,國標舞裏,華爾滋,普魯斯,狐步,吉魯巴(難度高的捷舞)…… 等等也都需要兩人成行,否則不成舞。尤其吉魯巴,是五種拉丁舞中難度最高的,所謂的捷舞,就是將吉魯巴高難度的動作去除,另外增加其他一些較易掌握的技巧。但「捷舞」之意,就是快速敏捷,捷足先登:節奏快,耗體力的舞。據說在正式比賽中,捷舞通常被安排在最後跳,在跳了拉丁舞的前四個舞之後,才排到捷舞,選手們必須展現精力與體力,讓觀眾感受他們仍然不疲累,還能神彩奕奕投入,迎接最艱難最後的挑戰。捷舞如此耗力耗神,吉魯巴更不在話下了。

35 年後再舞吉魯巴

理論上如是說,捷舞/吉魯巴是手腳關節放鬆、敏捷而自如,身體也自然地晃動,腳步輕鬆地踏著,而且不斷地與舞伴易位,單手或雙手轉圈旋轉。音樂自然也是快節奏的,跳的人和看的人都會亢奮,心情盪漾,時而有強烈的扭擺和迅急的連續旋轉,讓人眼花撩亂。說得很自如簡單,真要跳起來,恐怕是猛牛亂奔亂踏; 要有肯合作的心臟和矯健的雙腿才行,有些跳了兩下,小腿就抽筋;有些旋轉個兩圈,眼花撩亂身體東歪西倒; 跟鞋踩到舞伴苦不堪言,甚至跳到氣喘吁吁臨陣脫逃,要跳到優雅美妙,快中有序,捷/節中有奏,非得像今日許多人專門拜師學藝,學跳國標舞的專業課程才行。

但是,在那個時代,跟著會帶舞的舞伴跳個幾回,熟悉舞步和變化,彷彿就像業餘了。

2020 年 12 月 11 日 Netflix 上架《畢業舞會》,由梅莉史翠普和妮可基曼兩位大卡司飆歌飆戲,電影喚起我幾許古老的回憶。加上一月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取消壓軸的舞會,記憶的聯想更加濃密,而就在這段時間,如此偶然的巧合,跟舞相關的事件都連在一起了。人說想跳舞是「腳癢」,竟然有這樣一個幾分鐘的機緣,臨時起意,有位風度翩翩舞藝極佳的紳士帶著我跳吉魯巴 (儼然同溫層):非「舞林高足」的我,最愛的舞蹈就是吉魯巴了。還有個十分細心有度的專業秘書 Joyce Chen(只有西文人做得到呀!),「悄悄地、專注地」錄下這段舞曲讓我回味,如今得以截圖的方式重新學習檢驗。如果說第一次新生舞會是四十年前,最後一次跳吉魯巴少說也是 35 年前的事了。三五、四十年舊事,如今快踩舞步,我沒有腳抽筋,單手、雙手連轉兩三圈沒眼花,心臟很給力,8.5 公分的高跟鞋沒讓我扭拐,開心跳完 2:42 秒的吉魯巴,召喚懷舊的雙十年華舞青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資訊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21/01/30 by in 節慶.

聯絡方式

Tel : (02) 3366-3175
E-mail : luisa@ntu.edu.tw

文章分類

所有文章

點閱數(since 06/27/2014)

  • 342,908
Follow 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on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