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Luisa's World of España & Hispanoamérica

提燈籠‧追元宵

 

提燈籠

追元宵


 

元宵節兩件事:吃元宵,提燈籠。今昔相比,趣味迥異。

從前從前,過完正月年,就是準備元宵節,沒過元宵節,無法收心。時而覺得期待元宵節的到來,那玩心與熱鬧氣氛不下於春節。

 

提燈籠

提燈籠是一定要的。過完農曆年,雜貨店開始擺設各式各樣的燈籠,像吊飾、風鈴一樣,張燈結彩滿店面。燈籠因材質不同價格不同。我最愛紙燈籠,折疊式的圓弧型或長型的高樓大廈,表層還畫著形形色色的圖案。稍微高檔的是折疊式軟塑膠材質,都是紅色的,喜氣洋洋,直覺扇子、手風琴都是燈籠的本家。再更高檔的像壓克力、電燈材質,總覺得「假假的」,和那些農家型的紙燈籠格格不入,十分不合/和。燈籠的小蠟燭也得特別買,通常只有元宵節時分才有這種燈籠用的小蠟燭。夜裡提燈籠到陰暗處,只會看到「一盞一盞亮晶晶,滿地都是小火星」,這種氛圍竟然分外有安全感,只有燈籠亮,提燈人的內心世界完全隔絕,被暗夜的黑幕保護,不用擔心被透視。這燈籠性價比(CP 值)頗高,一年雖只提一次,過了元宵節,就收藏起來,明年再拿出來用,一紙燈籠可以陪著童年成長,那記憶就像燈籠一層層摺疊的紋路,摺疊起來,保存; 一拉起來,歷歷在目,燭火通明。

紙燈籠雖可人,危險性也高:一不小心,蠟燭彎了腰,或是風吹進「屋子」呼嘯一下,或是燃燒的蠟油堆積不夠整齊外露,都會釀成火災。這一燒,效果比瞬間膠還快,一定是夷為平地,灰飛湮滅,什麼滅火器、救火車都無濟於事。這大概是紙燈籠最不保險的弱點了。

沒有錢買燈籠?沒關係! DIY 不是始於現代社會的環保概念,而是農業社會胼手胝足的刻苦年代就存在。肥胖但體質老化粗糙的白蘿蔔,有啤酒肚的瓜類亦可(冬瓜、胡瓜…等等),將身體的 1/3 顏面挖開,頭尾要保留,接著刮除裡面的果肉,形似防空洞,越薄越好,薄到一層薄膜可以透光,以尖頭、底座大為主,在底座裝上釘子,方便插蠟燭用,頭上穿「耳洞」繫上繩子,就是自製蘿蔔燈籠,別出心裁,極具創意巧思。這燈籠耐用防火,與眾不同,缺點是不能保存,一年一次,每年得重新挑當季蘿蔔另起爐灶。

如今,科技的燈籠,多彩繽紛的燈會怎麼都挑不起兒時的興致呢?歲月催人老,可能不是電燈的燈籠沒有魅力,而是那心,可能像兒時被拿來做燈籠的蘿蔔一樣:老化且粗糙了。

 

追元宵

不提紙燈籠了,所幸口腹之慾的吃元宵仍能跟著歲月的腳步得到滿足。冬至吃湯圓,元宵節吃元宵。然而。新速實簡的生活步調,一切從簡,一切統一,讓人誤以為元宵就是湯圓 (其實精髓、材料都一樣,只是做法和餡料的差別。老公說得好:湯圓是皮包餡兒,元宵是餡包皮)。當了家庭主/煮婦數十年來,冬至不一定會吃湯圓(怕長了一歲),元宵節一定得吃元宵,但是常常冬至隨意就吃到湯圓,元宵節卻頻頻錯過元宵,扼腕之至,還得望穿秋水,等待來年。實因元宵不等於湯圓,湯圓隨著時代進步,從年節到日常生活,隨時可得,元宵像提燈籠,一年才一次,雖言歲月如梭,可也等到白髮冒出來 —元宵珍貴啊:這該也是形塑我已經僵化的年節思維與必遵循的傳統?

元宵節要吃元宵這習慣,或是說這期待,或是說這藉口,是從大哥那邊傳來的。婆婆媽媽會叮嚀冬至要「浮圓子」,卻不會交代元宵節要吃元宵。冬至吃湯圓像是一年辛苦到底的收尾,藉以慰勞提醒,期待來年好豐收,感覺像西班牙 12 月 31 日跨年夜吞 12 顆葡萄的習俗一樣; 而元宵節正值一年復始,又是剛過完大吃大喝的大過年,彷彿漏吃元宵也毫無損失。

過去元宵節一到,大哥總說元宵要去特定的商家買才有,造成了我根深柢固的印象:元宵不易得,一年一次要珍惜。因此,那時大哥會去台中的「伍中行」買元宵,「伍中行」=「元宵」,在我腦中的印象是一體的。就這樣,似乎是國、高中開始,年年期待元宵節吃元宵。此種成長的情結真奇妙,明明不是真愛吃元宵(充其量最多 2 顆就飽足),卻真愛買元宵過節。等自己有了這樣的「堅持癖好」時,我終於了解為何婆婆在年節有許多堅持和必要,而這些堅持必要,新時代女性或媳婦會覺得多此一舉,會覺得何要如此辛苦,會覺得保守過時…,幾年下來,我都了然於心,可以感同身受,也就可以遵照力行,不覺有異。

因為,我發覺元宵節要吃元宵的「感覺」,已經慢慢滲透,連女兒都覺得元宵節要買元宵來吃才算圓滿過完節。算好日子,隨時提醒,記得買元宵!

於是,這十幾年來,開始了我「追元宵」的歷程。由於這是「癖好」,不是人人共通的習性,因此,不易找到「知心」的人。迄今大概有兩年錯過了元宵,為了不讓「無三不成禮」成真,今年我特別記取教訓,排除所有的可能,也事先詢問了所有的可能,在錯過兩年後,煮了甜甜圓圓的正宗元宵過 2017 年的元宵節。

怎樣追元宵?追女朋友如果像追元宵這樣的勁兒,應該也會獲得美人甜心。

多年前了。有一回,過完年節回到中壢,還不是經驗老到的「煮」婦,對中壢的傳統市場也尚未掌握,想到只隔一週左右,市場應該開始有元宵販售了。那時仍是一廂情願,以為賣元宵像賣冬至湯圓一樣,全體總動員,超市、傳統市場都會有貨。因此,搭了公車就去最大的傳統市場,結果尚未開市,空盪盪的市場,攤位整齊排列,只有一些架子,第一次感受到市場沒有人聲鼎沸的內心孤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來是這般情境?這沒事先做功課的「煮」婦,連那一天開市都沒打聽!

幾天後,開始詢問住家旁的傳統市場。

「元宵喔,前面攤位就是」。

「不是啦!那是湯圓,我要元宵」。

「元宵就是湯圓啊!我們每天都賣,不光是元宵節」。(的確,客家湯圓當飯食呢!)

「客家湯圓啦!阿公牌的鹹湯圓又大又紮實」。

「不然,妳去超市買冷凍湯圓,那也是全年都有。」

「我要的是那種現場人工和笸籮搖出來的元宵,元宵節才會有」。

「這樣喔,那妳得專程去特別的市場問,現在機器湯圓那麼方便,誰還搖來搖去…」

我唯一確定的是,過了元宵節就絕對不會有元宵,因此,就只有元宵節前那麼短短幾天的賞用期。

又有一年,看到台北竟然也有「伍中行」,我突發奇想,按圖索驥,也沒先電話詢問,傻傻地像托缽一樣,壓馬路,穿越街道每家店家慢慢走去,我不想先知道有沒有,有一種奇怪的期待,覺得千辛萬苦走到,總該讓我尋覓成功。看到店面當下,我自己就覺得夢碎了。

 

「我們沒有賣元宵喔!去傳統市場看看」。

「伍中行」的古典神話自此破滅,傳統市場再次燃起了新希望。

 

當我開始迷戀上南門市場時,我堅定地相信這個地方一定會有。它的風格,它的販售習慣,它的貨品,它的來源,它的家鄉食品特色就是具有傳統元宵的形象。當我好奇地買酒釀時,老闆也推銷了他的冷凍元宵。這不是元宵節,但是我為未來的元宵節先打點準備。就差最後一哩路了,希望元宵節的時候會有師傅現場拖、拉、搖元宵,因為,這個市場是如此正宗道地。

結果,最後一哩路,到了,這一年,我去了:沒有師傅現場搖元宵。還是我去的時候剛好沒有?

 

「冷凍的也是一樣。冷凍的更新鮮。帶一盒嚐嚐看嘛」。

「嚐過了。就是想買現搖的才專程過來」。

 

「冷凍的更新鮮」—— 這個只有遠洋漁業的海鮮「急速冷凍」時才比較有可能。哎呀!最有希望的地方都沒有的時候,還能期待其他嗎?

一年容易又秋天,似乎也容易到元宵。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百貨超市有現場展示」。

那一年,寒假從南部回來,開車經過住家附近的百貨公司,看到它的大門口正賣著搖好的元宵,喜氣的紅色盒子,一盒一盒裝好 8 粒,這元宵是地下室的臨時店面,有師傅現場搖元宵,連續五天賣到元宵節。

如獲至寶般開心至極。就這樣,年復一年,我在住家市區的百貨超市都買到現場師傅搖元宵的新鮮品:有原味糯米,紫米麵皮,芝麻、花生、桂圓、豆沙、棗泥…,總要全部口味囊括才叫圓滿(雖然眾人最喜食的口味都是芝麻)。

暫時喘口氣,幾年下來,追元宵已不再那麼辛苦。那家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幾乎都有他們的商家的知名食品店,每年都會設臨時攤位,現場請師傅搖元宵。我每回去採購時,可以感受到的氛圍是被當成「專家」和「外省人思念家鄉味」的印象。每次去買,觀望的旁人都會問:「怎麼吃?很好吃嗎?怎麼買那麼多?能放很久嗎?跟湯圓有什麼不同?」

「口感不同,大小不同,餡不同,時節不同,心情不同…」(心裡想出一連串的答案,就是想說不同。這會是所謂「媳婦熬成婆」的執拗嗎?)

又一年。我出國了。不放心懸念著,交代了家人要記得買,回國剛好過元宵。不放心就是擔心會遺漏。果不其然,在國外前一天還交代隔天要去買,偏偏就給忘了。

 

「沒關係啦!不吃又不會怎樣。」

「買冷凍的也很好吃。」

「我不愛吃甜的。元宵很膩耶,熱量高…」

 

所有沒有買成、可以端正視聽的藉口和理由都搬出來了。

這一年以後(那個常常買很多的主婦沒出現–我),元宵節左右,那家食品店 (新東陽)也不再設臨時攤位,從此從中壢的百貨超市隱退了。

還要繼續追嗎?還是要像年老力衰的球員,宣布退休一樣?此家不再設攤是因為客源不多,來問看看大都會的情況。

「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去年我問到了。台北的某家百貨超市有師傅現場搖元宵!

2016 年這一天是元宵節當天,2 月 22 日星期一,開學了。秉持我當初的信念,過了元宵節就不會有元宵。把握最後一天。今天七點才走出辦公室。「沒關係,百貨公司 9:30 pm 才關門」。計程車一招手,直達百貨公司大門,直奔超市。

「我打電話問過,說現場有搖元宵」。

「撤攤了。剛剛七點就打烊了」。

還沒吃晚餐,沒有買到元宵,大受打擊,血糖降低。這一晚,不知道怎麼開車回到家的。

兩年錯過了,不讓「三」成真。小女兒出國前,換她叮嚀我:「記得買元宵」。我依然不死心地先問問住家這家百貨超市:「沒有。新 x 陽還是沒來擺攤!」於是,只得返回,再問去年錯過七點這家超市(其實是同一家百貨公司)。這回不貳過,記取上次遲到抱憾的經驗,不是 7 點去,而是中午 12 點。一樣,沒吃午餐,但是買到元宵,喜上心頭!又是囊括所有口味,旁邊一位太太正在找錢,看著我,兩人會心一笑,是「知音」啊!

如此元宵戀得以綿延的原因,著實也因為某一家知名的小籠包餐館(鼎泰豐)有著酒釀湯圓,每次點這飯後甜點,都說要煮 15 分鐘才能上桌,的確美味!印象更深刻的是,去年年底接待一對友人,是遠從西班牙飛來的馬德里大學教授夫婦,在中山北路一家酒店的餐廳吃晚餐,飯後甜點是一顆芝麻湯圓 —-是什麼魔法湯啊!魔法部(MOFA)作東,餐飲就有魔法嗎?那湯比圓還醇且純,稠狀白皙,像是煮粥的米汁,甜而不膩,爽口回甘。12 月的冷風在外頭呼呼地吹,室內喝到溫熱的甜湯甜食,佐以遠道而來的友情,作東的「學長大人」*的盛情,這一粒大廚的手藝煮出來湯汁均勻的湯圓,換做業餘的我,大概唯有仰賴元宵的皮才能煮出這等顏色。

今天我試了,保留了昨日的湯汁才有今天的乳白濃度,色澤濃稠度還略差一點兒,但是味道雖不中亦不遠矣!

呵!這是什麼情結,旁人/家人看我,似乎滿懷鄉愁的遊子,還是「戀人情結」的糾葛,不解這元宵戀、追元宵的心情。

 

*外交部侯清山政次。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資訊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17/02/12 by in 節慶飲食.

聯絡方式

Tel : (02) 3366-3175
E-mail : luisa@ntu.edu.tw

文章分類

所有文章

點閱數(since 06/27/2014)

  • 342,930
Follow 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on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