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Luisa's World of España & Hispanoamérica

治病一年記

當我吞下第 52 包藥 (第五十二週)的時候,知道這一年期的治療暫時告一段落,頗感快慰。快慰是因為走到最後,如實執行 52 週,至於是否治癒,好像已經不關心了。醫生說,觀察兩三個月,看有沒有什麼變化再回診。

想起一年前,大約春假前後,從來不去注意的突然發現有點異狀,但這異狀讓人覺得時間累積有段時間了,說來神經也太大條了。所幸還有直覺,似乎應該去看醫生。不知道要看哪一科 (好像打棒球,球落到三不管地帶,不知道是哪一個醫學專業領域),就先依常識判斷先找近似的科掛診。

            「醫生好」。

            「哪裏有問題?」

            「醫師,您看,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

……

            「喔! 哇!是喔,就是喲!妳這個就是! 要一年喔,有沒有信心?」

醫師不費幾秒工夫,就看出症狀,且肯定的說。這讓我覺得「可喜」。通常難搞的病萬沒有靠目測就可以斷定的,因此,我打心底「自己當醫師」的「無知判斷」,覺得這應該是疾病治療的「雕蟲小技」,也不致於危害性命,甚至僥倖地認為看過一次醫師,大概也就大功告成了。但是,還沒聽到治癒的希望,就先聽到療程的時間,一年不算長,但是要定期一年(後來得知要每日和每週定期執行醫師的處方),那當下,事實與自覺(自決)的判斷相距甚遠的結果,只覺得好像喜獲麟兒的父母,一看到剛出生的嬰兒,就對著他說:「小 Baby,以後你一定要讀博士喔!」,也像哪種四肢都還未發育完全,力氣還沒養足,就說「你一定要會跑全碼馬拉松喔」那種漫漫迢迢的無力感。

            「什麼信心?」我問醫師。

         「就是要治療一年,定期擦藥吃藥,一年才能見效。所以問妳有沒有信心。我們沒有使用健保,全部自費,如果沒有信心,就不要浪費錢。沒有完成一年期限,半途而廢的話,錢都是浪費的,也浪費藥。」

心理學上針對許多行為或心理反應都有階段性的分析,根據行為人身心的反應和行為轉換提出解釋和預測。既然醫師已經明說了治療的情況,我的心理也要跟著調整,於是,第一階段原本抱定「看一次就解決」的心已然無望,那就調整轉換心情和行為模式,全心全力配合吧。所以我也跟醫師回話道。

            「您剛剛說一年,意思就是只要持續一年就會好,那我沒有信心問題,是您有沒有信心治癒我; 我的問題只在於我有沒有耐心完成一年而已!」

            「會復發喔!這個很容易復發。不遵照醫師的叮嚀,治療好了也只是暫時」。

緊接著,醫師跟我說了許多治療期限一年之外所謂的「醫師的叮嚀」:妳現在所有的 XXX 要全部捨棄(扔掉的意思),最好買 YYY,至少要比現有的大一倍,一定要使用 ZZZ,不要怎樣怎樣…

這些叮嚀是額外的,我當下判斷,完全不可能做到,立即就跟醫師說不可能。「非不為也,是不能也」。不能不是「沒能力」,是生活現實完全無法行得通。

醫師聽完我的回答,停頓了半晌。大概認為面對健康醫療問題,通常總是依循醫生專業採取行動,這下眼前的「病人」竟然回說「不可能」。醫師看來是宅心仁厚,也閱人無數(閱病無數),我從他的神情引發了我第二階段的自我忖度與判斷——醫師肯定知道在他看過同樣的無數病例後,少有成功的案例 (因為病人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沒再回診)。但是至少我先承諾了我的耐心,讓他覺得朽木還可以雕一雕 ?我不免猜想,醫師會不會覺得不用等到一年,我也很快就會遁逃消失的無影無蹤?所謂的耐心承諾也不是保證,因為醫生綁不住病人,看病完全出於自願,少能強迫,所以他先問「有沒有信心」。接著,整個狀況說明後,開始寫處方,嘴裡繼續複誦方才跟我講的額外的叮嚀,並且拿他自己當例子,一一現身說法給我看。嗯!醫師也是人,也會有毛病,但是醫師的專業讓他們總是劍及履及,見招拆招,在可能治療範疇下,不讓疾病跟身體纏鬥,否則,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但是病人不一樣,常常半途失蹤,或是自己當醫生,兀自「自療」起來。

藥局領了口服藥和外用藥以後,藥劑師和護士也跟著叮嚀,一週吃一包藥,外用藥每天兩次,要定期定時,裡外監工(兼攻),不可三天打魚,五天曬網,療程斷裂,所有的工夫都是白費。

            「下個月再回診」。

我想起年邁的公婆,也有若干慢性病,除了有一個旋轉藥盒,放著不同毛病的各類藥丸,還有鬧鐘定期提醒那個時刻要吃哪一種藥。我還沒有到需要使用旋轉藥盒的階段,但是看著櫥櫃上一堆營養滋補藥品和外用藥(蜂膠、B 群、善存、綜合維他命、露露感冒藥、曼越梅素、葉黃素、普拿疼、止瀉藥、維骨力、強胃散、三共健胃整腸藥散、百草丸、保心安油、古早的雲南白藥、肌肉痠痛舒緩劑、褪黑素、刀傷藥膏、燙傷噴劑、防蚊劑、凡士林、面速力達母、China oil、清涼眼藥水、萬金油…),進口的、國產的,應有盡有,我沒有哪一種能夠定時定量吃完或使用,總是看到快要過期了,才又加緊吃一些,最後就是淘汰,但是習慣性地補貨,彷彿那個位置有醫藥補品各佔其位,光看一眼,身體就好了一半,不吃不用也無妨,有種萬事齊備的補償與防衛心理。

因此,這個要持續一年,每週每日要定時操作,跟那些補品一樣,乍看有難度。但是想到醫師有信心(這是我推給醫師的責任),我只要有耐心,跟著時間向前走,跟著時間進步,「一年容易又秋天」,一年後,應該可以痊癒,暫時脫離病症吧!和一堆營養品躺在原位睡懶覺的情形,這個有醫師處方的藥品,我倒是嚴陣以對,告訴自己絕對沒問題,只不過是要等一年,心態上,不能像老農心急而揠苗助長,趕著想要收成。

一個月後,我回診。

            「這個要一年。外用藥不要擦錯地方喔」。「雖然每週才服一次藥,要固定同一天喔!」

上個月是診所的另一個醫師,這回來看診,時段剛好是另一位醫師。我提到一個月前另一位醫師的說明。他們的電腦都有連線,因此,即使醫師不同,也知道狀況。

只是,我心裡不免狐疑了一下,上個月說要一年,這個月也要一年,那過去這一個月是什麼?這像不像到餐廳去點餐,點一桌菜,結果先送上一盤菜說「這是主廚招待」?還沒進入正餐?這不就像雪赫拉莎德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要不斷講下去才不會被國王殺頭?

當然,醫師提到要一年的情形,有個關鍵,就是持續一樣的節奏,循序漸進治療,到達既定的期限,就是目標達成,攻城掠地。所以我想到抄下診所的看診時間表,確定兩位醫師的看診時間,決定固定回診到第一位醫師,這樣也許可以避免掉兩位醫師「各自表述」的一年,讓我往前走一個月,又退後一個月,老在「一年」裡打轉。

當然,這是此時我書寫的黑色幽默,不至於發生在醫師專業上。應該只是因為剛開始治療,首次見到醫師,當然說一年,而這兩次分別見到不同醫師,第二個月,對另一個人首度跟我看診的醫師而言,就是第一個月,前面那個月形同「無形」(還不存在),只有再持續累積歲月和時程後,才有可能進入「遞減」狀態:還要 10個月,還有 9 個月…就這樣,第三次以後,我固定挪空檔,固定同一位醫師看診。

            「妳這樣不行,不容易好,會復發。上次就跟妳講過了,不聽話。光吃藥擦藥不是根治」。

醫師很堅持。每次複誦一樣的叮嚀和指示。顯然他覺得習慣和作為才是治本關鍵。也有可能我固定同一位醫師看診,有點熟了,嗅到一點「唱衰」(不看好)的語調,彷彿要是我聽話乖乖跟著做的話,才是釜底抽薪。但是,我依然有「不能也,非不為也」的難處。

幾次以後,醫師准許每兩個月回診一次。每次帶足了藥包回家,看到一大袋藥,有點負擔,但時間上讓我鬆了口氣,因為要固定回診的不只這科,再這樣下去,我的工作和身分會變成「回診病人」,可不行喲!

有「不能也」的難處,但是也有「可為」之處:就是每日每週定期定時吃藥擦藥,這個倒是以「鐵的紀律」執行,不曾失誤。執行的每一個當下,我倒沒有不奈和不耐,每天觀察每天審視:的確很慢,看不出改善的進度和進步,難免懷疑這樣執行的效力…

所幸自己還是個「有腦子」的人,知道萬事起頭難,這個大概要累積一定的時程,才會開始看到療效,心想就繼續耐心堅持,跟著時間走就對了。

            「啊!妳吃這個藥?很傷肝耶,甚至會猛爆性肝炎,要小心。不然,妳要定期抽血檢查喲。這個是很普遍的常識」。

知道我的治療情況時,至少有兩位藥劑師跟我如是提醒。

「但是,我的醫師怎麼都沒跟我說這個?」

我想要看到療效的具體進程,以及我的執行力的成果的心大過專業藥師的提醒,不畏猛爆性肝炎的威脅。但是再回診時,我跟醫師提出這個問題。

「還好,還好。所以讓妳每週口服,不是每日吃藥。還在可控範圍」。

半年後,就在老農每日看秧田不見苗長高的情形,但是克制不揠苗助長的急性子,繼續灌溉除草,但逐漸忘了田裡的秧苗是否一直增高長出穗子,我看到一點療效了,有點欣喜,逐漸相信一年的說法,雖然還是覺得有點煎熬。

「很多人都說不會好的。他們都是過來人」。

眾口鑠金,不能說完全不撼動我的意志。何況醫師已經說過會復發,加上我的確「不聽話」,沒有完全遵循醫生另一方面的叮嚀。我進入第三階段的自我調整:不會好我也要走完,何況醫師也跟著走,他雖然每次說我不聽話,也說這樣不會根治,但是他看我至少執行了「要持續看一年的耐心」,並沒有終止治療的決定,我要遵循醫師的方向。

就在我相信醫師的信心和我的耐心看到一丁點效果後,有不少人聊到此話題時,開始給我這樣的評論:與其堅持到最後不會好,就快刀斬亂麻呀!像醫師一開始說的,不要浪費錢浪費藥品。

如此的論調一多,我不再急了,告訴自己「沒關係,沒關係。只有我能決定最後的情況,不要半途而廢」。其實,只要降低負能量的瀰漫滋生,日子其實很正常,心情也完全持平,甚至無形中轉化成正能量充電。想來,就是自己一念之間,轉念,換念,填補另一種思維,正面看待負面的事實和真實的負面,但不受它左右。

            到了 40 週時,忽地,抽象的「老毛病復發」,我自己又當起醫師來了。

            「醫師,我看好像好了耶。」

            「我的電腦顯示 40 週啊!時間還沒到啊!電腦不會錯。當初不是跟你講一年嗎?妳不聽話,去年跟妳講的話都沒照做。52 周滿時再說。」

            是的,我不想功敗垂成; 雖然「自主管理」,當了幾秒鐘醫師自己判斷,但是我不想功敗垂成,即使最後失敗,已經走了十個月了,怎能在最後一哩路滑鐵盧呢!

今天,看著一年多前開始治療的病症已經「暫時痊癒」,至少已經免除定期回診,過去 52 週每日、每週定期定時執行吃藥用藥的任務已經達陣。而且,我似乎也發現過去幾年來覺得怪異的不同症狀好像跟著好起來了。以前輕忽,不覺有礙,從沒去理會,經過這一年治病記,連帶大掃除般,是不是像解數學方程式一樣,一旦破了題,好似接著就輕而易舉了?一年來跟我對話過的親朋好友或專業人士,部分嘖嘖稱奇,部分仍然守著他們的「信仰」,因為他們周遭有一樣症狀的人,屢治屢敗,信誓旦旦「無法治癒」的「教條」也十分可信。然而,至少,他們願意相信(眼見為憑)我這廂醫師的信心和我堅持的耐心,見證到「有治癒的時候」,雖然似乎把我當成特例看待而非常態。

十分吊詭的是,當這耗時一年暫時治癒的毛病告一段落時,另一個症狀立刻來報到,這回換到同一棟大樓的樓上,換成妻子主治的另一項醫療專科。我不禁自我調侃說:「樓下跑了一年才剛結束,樓上就來召喚我,要接力賽,來探望醫師了」。護士知道我在樓下的治病一年記,順口說了「很多人都說無效啊!」「嗯!所以妳會成功」(指療程)。所幸樓上看診這個症狀不需要一年,只需要一週即可復元,同樣討厭的是:也有復發的可能。

最近身邊遇到一些事情,接二連三洩氣又懈氣的事兒接踵而至,雖然與真正的疾病症狀無關,但也像是事情生了病,頗有需要治理和妥善管理,同時,藉以自我惕勵和鞭策提醒,因此,寫下了這治病一年記,猶盼做事的心要像治病的心,堅持與耐心。恰好在 5 月 5 日於清大校園舉辦的「台商在中南美:經驗、機會與挑戰」研討會,我聽到了兩位先進前輩提到在中南美努力奮鬥的過程,不管是六年篳路藍縷的深耕(東巨集團的林東龍董事長),或是 43 年打帶跑勇往直前的衝衝衝(正陽國際的孫正大總裁),共同的座右銘都提到勇氣與堅持。雖然還有另一位前輩認為「選擇」比堅持更重要,無須無謂地堅持。但是,我認為,選擇與堅持的順序應是選擇在先,堅持在後。而且人生無時無刻不在選擇,做了選擇,應當力行,方知從選擇中判斷正確或錯誤。中南美就是西(葡)語的世界,而我,此刻正在西語的世界做一些想做的事,比起他們的艱辛和時間,我這治病一年記是渺小的堅持和耐心; 而一些方興未艾的想法都才剛起跑,即使缺乏醫師的信心與專業保證(如同夥伴的同心和支持),也要有自己的耐心鞏固,成為墊基石,寧願獨立(獨力)跑到終點再倒下,也不要半途棄守而扼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資訊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21/05/08 by in Uncategorized.

聯絡方式

Tel : (02) 3366-3175
E-mail : luisa@ntu.edu.tw

文章分類

所有文章

點閱數(since 06/27/2014)

  • 334,087
Follow 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on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