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文章 從 5 月15 日寫到 5 月 16 日凌晨三點,終於不敵澎湃的訊息湧進,無法寫完,當時已經寫了五千多字。 5.16 啟程去紐約,不知何日再回神補遺。
三個星期後,清理思緒,調理一下想法,暫且算寫完 part I 吧!
5 月 15 日是我今年(也是每一年)最後一個生日。言下之意,一年有好幾個生日可以過。但是,在我這已過知天命之年,迎向耳順之際的生命歲月中,我其實很少特別慶生。記憶中,臺中女中高中三年那階段(尤其高二、高三),好同學死黨間會特別記住彼此的生日,準備個小禮物,在生日當天或提前(反正天天要上課)送禮唱歌,這是我印象最深刻過生日的日子。這該是準備升學的壓力中,可以暫時舒緩心情的娛樂,因此,逮住每個死黨的生日,藉機會瘋狂一下,以免課業壓力太大,真的瘋癲。到如今,我們在 2016 年好不容易舉辦了一次同學會,把闊別 35 年的高中同學結集聚餐,之後在 Line 成立群組,大夥兒一如往昔,依然記得這些日子,彼此寄予生日的祝福。當然,也因為中女這綠制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歲月,在高三十九歲那年,聽說農曆和國曆生日會重合,讓我發現了我真正的國曆生日。
負笈西班牙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隻身在外,有朋友相聚訴鄉愁,有特殊節日為藉口嚐點美食則是再奢侈不過了。很幸運地,宛若我的娘家的梁家—— 畫家梁君午夫婦都會幫我慶生,在家料理臺菜美食,或是帶我上好館子吃珍饈,這是最美的異鄉夢。返國工作以後,家人依照傳統習俗,特別在三十歲和五十歲「詔告家人」,父母手足齊聚,為彼此祈福祝賀。這數字,一來彷彿周知大眾「吾家有女三十而立」; 二來,又彷彿詔告眾人「吾家有女入老齡」。
國曆生日延宕的原因,相信有許多農家時代的朋友,有跟我一樣的情形,工作或農忙的父母,忙過頭了,都沒有閒暇可以去戶政事務所申報戶口,猶恐遲報了又得罰款—— 揮汗如雨為農忙,怎堪罰鍰心淌血——索性便利用空檔申報的當天,就說是那日子(或前後一兩天)出生的。於今想來,這真是個美麗的錯誤!
我喜歡今天這個生日,因為這是官方生日,所有文件上載明的生辰年月日,也是社群發達的今日,比較多人會知道的屬於「妳」的特別日子。而且,雖然很少為生日慶生,卻是最常被祝福的生日,怎能忽略呢!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生日讓我比真正的生日年輕了幾個月,讓我對歲月催逼腳步引發的驚恐稍微有了鴕鳥心態的躲避而舒緩一些。我喜歡今天這個日子,還有後來生命中的機緣,成為我喜歡的原因。當然,真正的生日是身分和認同,有其特殊意義,也是外在的我不為人熟悉的內在性情(不是金牛座的牛脾氣,而是綿又溫的心太軟)。今天,看到臉書這麼多人的祝福,就在今夜寫今天。
5 月15 日,是馬德里的主保日,聖.伊希德羅(San Isidro,El Labrador)「耕田人」的守護神。說來,這又頗像自己的「機會與命運」!我是勞碌命嗎?今天這個日子在西洋星座上是「金牛座」,某方面,的確也吻合我的另類綽號與身份:「鐵牛二號」。人說生日是母難日,是的,這「鐵牛二號」源自於媽媽「鐵牛一號」的正字標記衍生而來。媽媽 20 歲嫁作人婦,27 歲生完五子一女六個孩子,每個孩子幾乎都是在農忙期間出生,春夏秋冬四季農作不停歇,要處理將近兩甲的農地,見者無不稱許(外加感嘆),給她取了「九甲鐵牛」的外號(九甲是過去住家巷道的名稱)。根據媽媽的說法,生我的時候,依然在農田裡忙,那時是春分前後,正要插秧播種,田裏水汪汪,她站在軟綿綿的秧田裏,竟然從映照天空的水面倒影,看到大腹便便裡面的我,頭已經倒栽蔥般要伸出來了,趕緊抽腿,奔回家生產,而我,一下子就蹦(迸)出來了。農忙是媽媽天然的運動,每個孩子生產過程似乎是快速順利。鐵牛一號生出的女兒,經過了這數十年歲月的淬煉,我的身子,似乎也耐操耐勞,「鐵牛二號」於焉而得。
5 月15 日,也是我年少求好求進,師長一稱讚,就奉為圭臬,務必戮力遵循,達成目標的好好學生時期。這個日子,也是那時眾師長推薦,讓我加入了某個「社團組織」,成為一份子,其宗旨崇高,目標遠大。板指一算,不再參與「社團」任何活動已經許多年了,但是這個與生日同時的日子卻讓我記憶深刻。
生日是母難日,所以要謝謝天上的爸爸,看護中心裡失憶的媽媽,生了我,有我這個生命。如今,我也身為人母,而且兩個女兒健康長大,亭亭玉立,心滿意足。曾經,她們問我:「媽媽,您這一生最感到驕傲自豪的是什麼事」?我不假思索地說:「生了妳們兩個女兒,就是我這一生最得意的事」。她們疑惑:媽媽曾經有過的經歷,有過的榮譽都不覺得得意嗎?「那些是身外之物,或努力可得; 時而貴人相助,或得伯樂期許; 有些乃工作本分,理應服務奉獻…; 而相較他人,又是微不足道,何來驕傲自豪?」 「孩子的誕生是生命的奇蹟,乃是神恩,是天賜。」說是得意,實是無限喜悅與感恩。
因此,今天可以記得生日的日子,接受大家的祝福,真是謝天! 天庭美意,讓我擁有許多人的祝福,有了分外特別的一天,感謝大家。
我本希望這篇文字不會遺漏 5月 15 日 24 小時內寄語祝福的許多親朋好友 —— 雖然這天是忙碌的一天:一來,系上有個年度最重要的會議; 晚上有個這學期首度將助理聚集一起,聊天交換心得的機會; 接著還要打包行李,準備隔日的旅程; 還要把冰箱的十餘粒朝鮮薊煮好,以免越見它氣息奄奄,若是返國後再處理一定是香消玉殞了,那可真是傷了她「柔嫩的心」。今日,我整天神采飛揚,如喜鵲翱翔藍天報佳音一樣快樂,是大家的祝福文字編織成我雀躍的心情,我將這些眾親朋好友知音的祝福,也報以隻字片語。我寫出心中腦裡記憶深刻的點滴,描繪我們生命中恆常或剎那間的交集、或曾經共有的軌跡,您們在我心中,都是記憶中一個深刻顯影的定格。—— 要感謝的人太多,「尊師重道」—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亙古不變,我且寫下與同儕同仁和諸多先進交會的景緻與光影。
5 月 14 日午夜,過了24:00 時,快到一點的時候,已是 5 月15 日。我正看著快要蒸熟的饅頭,盯著按了計時的手機,頓時「鈴」了一聲,不是饅頭的計時聲,是 Robin Bin-Yu Chen (陳炳宇) 老師打頭陣,寄來了 Happy Birthday! 期待饅頭蒸熟的驚喜,頓時讓陳老師的祝福搶先加持。陳老師不愧是電資學院(資工系))和管理學院(EiMBA 執行長)合聘教授,有科技的神準和管理的績效考量,凡事要他不跑第一,也難。陳老師東京大學的博士學歷,讓我們過去和日本高教交流媒合時,順暢無阻。他這第一砲,打響了我的東洋回憶:曾經,他休假專程趕回台灣,一起接待日本訪賓(在鼎泰豐包廂午餐); 曾經,他陪伴也主導談判,商談春季創創課程:堅持不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曾經,東京大學—臺灣大學三度重點策略聯盟會議,都有他這位東大校友穿梭的影子; 曾幾何時,我的得意同事,變成他的得意學生。
饅頭蒸好,白白胖胖,鬆中有韌度,質綿密不堅硬,很開心地讓它們「自然涼」,這些饅頭是隔日要遠征,帶給思鄉病的女兒品嚐。接著,再發了一封信寄給學生,寄上我選出的寫得相當好的四篇西文評論,從 Line 群組發給同學觀摩。看到同學認真書寫優美西文的文學評論,喜悅超越疲憊,寧願多改作業。今日事今日畢,雖利用到隔夜(生日)的凌晨時間 (接近 2:00 am 了),就算它是昨夜的「業績」吧!於是,就放心地上床安眠了。
一早起來,生活一如往常,腦裡盤旋著 5.15 系上有重要的會議,突然看到 Facebook 的「紅點」增加,一時又喚起了我的記憶:啊!大家來祝福了。這些正面的能量讓人一整天的生活充滿活力。突然覺得,一年 365 個日子,的確需要有若干特別且正面的日子,例如生日,結婚紀念日,情人節… 等等,讓生活步調高潮迭起,如此生活才能保持活力,補充能量,持續工作,生活有味又帶勁。
我先是看到手機的 Line 上有臺大校友馬來西亞劉翔明學長(Low Sion Meng)的祝賀,用了肯定句的疑問句,問我是否是「金牛座的美女」(呵呵 :=),翔明學長是我的「馬來西亞肉骨茶和榴槤導師」,我所有的技能和知識都是從他這兒學來,過去數趟吉隆坡行,都有學長協助相伴。期待後會有期了(我們約定下一次要遠離吉隆坡,去看他的榴槤果園啊!)
現任的馬來西亞臺大校友會會長李慶德學長也捎來祝福。李會長認真負責,人靦腆敦厚。去年臺馬校長論壇,有機會大啖各式榴槤,就是李會長和翔明學長的精心安排呢!李會長的公子在澳洲學醫,想來是虎父無犬子。記憶中在馬來西亞 Wifi 機和 sim 卡時而「秀逗」,猶記得四年前第一次造訪吉隆坡時,我還人生地不熟,就是慶德會長給我他的密碼,讓我的手機暢通無阻。
接著前會長侯建成學長也捎來祝福:我該是最幸運的人兒,許多人吉隆坡去來數十回,沒有我這等機緣,我兩度去過他府上,現烤香噴噴的烤豬,還有大嫂夫人的許多拿手菜,尤其馬來西亞香蔥麵食(不知是否有名字),以及搭配酸酸甜甜的青辣椒片,都是馬來西亞的特色美食。更是我愛的酸辣滋味。侯會長溫暖的家讓人滿足回味。
現任校友會的理事吳志清學長,我們 2018 年初識時,感覺彷彿認識多年的舊友,他剛從英國回馬來西亞不久,或許是歐洲的因緣,或許是這幾位校友中,他是唯一比我年輕的,喚起我的青春歲月,聊不完的話題,談到彼此能為學校和校友會做些什麼新創業務。我們有好多想法,呵呵,「想」總是比「做」快得多。而最近,看到志清學長積極走訪,校友會生氣蓬勃。
諸多遠道而來的祝福,說來,馬來西亞與我淵源深其來有自呢!我每次跟馬來西亞的校友們閒聊時,都說,我的公婆家族這廂總共 15 人丁,全球各地,15人都去過的國家就是馬來西亞呢!
緊接著,已退休的洪泰雄主任從 Facebook 的 Messenger 發來祝福。謝謝主任!我常常看到他那令人羨慕的「減肥餐」和成功瘦身飲食法,我屢戰屢敗哪!「我還欠您一杯咖啡」!打從五年前擔任國際長時,洪主任在中原大學兼課,我就說要請他就近到家裡來(距離約莫一公里多),煮「好咖啡」請他喝,這咖啡債,積欠到今天,如果算利息,不知幾杯了!
學校的行政同仁,要不是擔任行政職務,平常難得有機會接觸,十分開心過去因為國際處的業務,讓我和幾個部門接觸頻繁而建立情誼:學務處僑務組的周漢東主任就是我十分敬佩的主管。他掌管僑務組數十年,僑生、陸生龐大的業務,讓他處理的有條不紊。去年 11 月 3 日馬來西亞臺大校友會千人宴,讓我見識所謂的「永續經營」和人際的「影響係數」。周主任一出現,歷屆校友團團圍繞,每個談起臺大校園,都有他們和周主任的交集點滴,而且,他們簇擁周主任的情感,就是「母雞帶小雞」那種依偎,實在令人感動。那一夜,不知幾時才放主任回飯店休息?這人際關係的多年情深厚意才是「深耕」與「根植」的永續大業。
我的同事,現任文學院副院長吳雅鳳,謝謝妳的「生日快樂,多福多壽身體健康」的祝福。過去我們的研究室相鄰,我記得她有一個女兒的生日是 5 月 23 日,在我剛進臺大的時候,我見到她大腹便便,生下的孩子就是 5 月 23 日這位,想來如今也是荳蔻年華小少女了。留學英國的吳副院長,嬌小玲瓏,總讓我想起撐著傘、穿著蓬蓬裙的十九世紀的英國仕女,她的專長是浪漫主義時期,無怪乎氣質和神韻如此英風。今年 2 月 25 日學校籌辦齊邦媛教授接受印第安納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典禮上,她代表外文系和文學院致意,和齊教授的浪漫文學情懷極貼切啊!
外文系前系主任曾麗玲,輔大英文系的系友,是我們幾位來自輔大在外文系服務的同事的 role model。她是喬伊斯專家,講起喬伊斯,許多英文人就會畏逃,她卻津津樂道,還和同事高維泓經營「台灣愛爾蘭文學學會」,撐起這片也算小眾卻頂尖的文學天地。曾經,我們關心系務,某個傍晚巧遇,站在網球場邊聊事情,從黃昏聊到天黑,從沒蚊子聊到蚊子盯滿身。這一次兩三個小時站立說話的交會,延伸到了隔年四月,那一年,我在邁阿密,她在台北,我們遠距契合,從沒想過會有如此長距離的「競技場」。今天(515),會議休息期間,她來祝福,當下暖流滿身。
胥嘉陵老師和楊乃冬老師,十八年前(2001 年)我進入外文系,首度辦活動「文化百寶箱」時最積極的支持者。那時,我就開始做馬鈴薯蛋餅給學生品嚐了。胥老師也是我最常聽到給我許多積極正面的話語、跟我天南地北無所不聊的同事:談公務,談家庭,談小孩,談旅行; 乃冬老師跟我還有延伸的因緣:我的高中同班同學跟她是小學同學。胥老師和楊老師兩位都是外文系熱心的導師,同領域專業的新進老師的指南針。
張慶瑞前行政副校長,讓我好驚喜(最驚喜)的生日祝福的人。過去幾年,每個月會有一次機會和張副比鄰而坐,那是校教評會他擔任理學院院長,而我是文學院代表時,聽他論人行事,領略行政主管處理事務的細膩和圓融。他擔任副校長時,2013 年底,我們出訪,三日兩夜廈門、福州匆匆,與好友聚合,從此我得了一個外號,雖與事實稍有距離,但我也喜歡這個頗具豪氣的外號,叫「拎壺衝」(「令狐沖」)。雖非極度金庸痴,但其文學況味、行俠仗義引人迷。2014 年的春節,我們拜訪巴黎幾所大學(十三大,巴黎文理研究大學(Université PSL -Paris Sciences & Lettres) ,Université Paris Sud),還會見了台法科技獎得主。某日上午時間充裕,決定步行,冷風颼颼,細雨迷濛,還帶點霧影,是巴黎落霧嗎?兩人不經意走過艾菲爾鐵塔:百年難見這畫面吧?沒有人,沒有遊客! 是天候太早?還是天氣太冷?巴黎最明顯的地標和觀光景點,沒有遊客!沒有半個人影!不可置信! 頓時難免唏噓。再多風華也有孤寂之時。我們雖沒有〈登幽州臺歌〉的愴然,但卻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天地悠悠,獨高塔矗立。
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也即時寫來生日祝福。猶記得初次認識他是 2014 年 9 月在京都大學的雙邊研討會,他剛結束休假研究,從哈佛大學返國。在京都的首夜晚餐,校內主管齊聚,他拿著相機四處攝取鏡頭,幫大家拍照,那時我想,他肯定是玩相機的專家,拍照技術跟他的學術表現一樣優。隔天的研討會更令人亮眼,五分鐘的 wrap-up 報告,他別出心裁,一般是「正面表列」,他是「背部凸顯」,研討會間,他細心地拍下兩校校長的倩影,將兩校的校長頭部背面呈現出來,彷彿雙胞胎的頭型,散發學術和慈愛的樣貌,他這張 ppt,把台下的人都弄的哈哈大笑了:真是學術與趣味兼具,讓人過目不忘,銘刻腦海。
工學院陳文章院長,除了捎來祝福,還受我叨擾:我早先一步,麻煩了他一些事情。日理萬機的院長,就在當日完成所託之事,效率驚人,令人銘感五內!和陳院長,我們曾經爭辯過「誰該叫誰哥哥?還是姊姊?」在校內,我們似乎從很久遠的年代開始,就常因開會「面對面」(不是面面相覷,也沒有眉來眼去)而逐漸熟悉,可能也是我膽敢放肆會開玩笑的主管(包括這篇文字)。陳院長積極隨和,使命必達,合作無間,常見新(心)意,心中尺無分長短大小。我們與科威特往來,他以行動支持,無役不與。常常是需要協助的人腦裡一閃,他是第一個會被想到求助的人。他是及時/即時雨。
經濟系主任林明仁,處處有人想挖角(所幸讓臺大留住的經濟大將)。今年農曆春節我寫了〈台南媳婦〉一文,他第一個有感響應,讓我知道原來他是幸運的台南人,想來是個幸運的「台南公子」。我更早的記憶是有一次搭他的便車,他順道去接兒子下課,父子兩人用英語交談,啊!那當下,我還以為我坐在一輛美國家庭的轎車呢!林主任也是過去國際處合作的好夥伴!暑期班、短期班,系所訪賓接待…等等。偶而開玩笑說要當我的司機都載不到,可知他幾乎有求必應。且看他衝衝衝,凡事親力親為,把臺大經濟系打造的更國際化了。
護理系賴裕和老師,臺大護理系前系主任,我總感覺跟她似「心有靈犀」、不言而喻的情感交流。依稀記得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在某個會議的最後一分鐘,忍不住站起來發言時,我看到台下有些人哭了,賴老師似乎心有戚戚焉,或是跟我一樣激動吧!同樣的情況,約一個多月後,我們在一個醫學專業領域的餐會中,聊到了類似的話題,勾起幾星期前我的激動,她的感動,她的眼眶又紅了。其實,賴老師是讓我感受各方面「正面能量」行事的老師。或有不平,才會如此感同身受。平日見她文字言語,正向積極,肯定和激勵,周遭的人和學生無不跟著大步邁進。去年中秋節 (2018. 9.23),她遠從紐西蘭發了訊息來祝福,而我,遠在北半球的西班牙,和西班牙國王 Felipe VI 見面; 而那當下,我想起的是前一年(2017. 10. 04)的中秋節我也在紐西蘭呢!人的磁場有時就是這樣美妙的循環。
校外的師長,淡江大學戴萬欽前副校長,2017 年有緣一起到紐西蘭訪問,幾日相處,甚至早餐有緣兩人同桌暢談,才知戴副校長也學過西語,而我們有共同的老師— 已逝的安秀貞修女(María Ángeles de Dios)。世界果真是一條手帕,小到無處不相逢。令人開心的事又一樁:我們原來也有共同認識的遠方好友,多個藉口在餐會中與遠道而來的朋友敘舊,外演一齣搶付帳。瞬間我似乎忘年。紐西蘭行返台後,戴副校長時常給我鼓勵,或透過 Line,或透過 FB,皆以他豐富的過來人經驗,給予後輩最恰確的建議與激勵。
外交部前政次與常次,侯清山大使。是輔仁大學西文系的學長,也是西文人欲從事外交工作的榜樣。過去數十年,常任總統西文傳譯,西語國家東奔西跑,促進合作交流,在他任內,與西班牙駐台商務辦事處處長 Borja Renjifo 促成西班牙伊比利豬火腿進口。我每去西班牙,總有機緣見面小聊,侯大使是我見過(私心竊想)最沒有官樣也最無僚氣的外交人員與主管。
林水福教授,我在輔大任教時他擔任院長,2001 年我們同時離開輔大,他到高雄第一科大擔任副校長,我轉到臺大外文系。林教授,擔任我們第二外語的領航人,經驗學識豐富,行政歷練完整,我也在他的帶領下,開始寫了第一篇學術專書論文,那是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出版的《中外文學交流》(1999),因為這篇論文,開啟了我鑽研中華文化在西語文學中的圖像與影響,迄今樂此不疲。林教授,大概也是第二外語老師群中,最接地氣的老師,文藝圈交遊廣闊,各大媒體與副刊常見林教授推介日語文學。2001 年揮別輔大時,當時的林院長留給我最深刻的臨別贈言:「不要去了最高學府臺大,居高臨下,就忘了要繼續鑽研學術研究,每年至少要發表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十八年來,這些話語一直在我耳邊迴響,猶恐怠惰疏忽,戰戰兢兢。
吳錫德教授,那該是我在第二外語學術圈的最佳合作夥伴了。我們一起共事了六年,合作教育部顧問室推動的「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計劃暨世界文學季刊發行」的計畫。我從輔大轉到臺大,合作無縫接軌,但憑對文學的執著與熱情。和吳老師合作「難有歧見,不見紛爭」,凡事總能迎刃而解,鎩羽而歸不在我們的辭典裏。我們出版了九本《世界文學》季刊(麥田出版)。2013 年他擔任淡江外語學院院長,我開始擔任國際長,行政職務的忙碌,沒有讓我們忘卻學術的執著和堅定的信仰。吳老師念頭一閃,一通電話,立馬跑到臺大約我商談,我們又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努力了三年,再度編出九本《世界文學》季刊(聯經出版)。當「有權有勢的錢先生」(El poderoso caballero es don Dinero,西班牙巴洛克詩人Francisco Quevedo–格維多的詩篇)跟我們道別時,知識的有形養分頓時告罄,難以為繼。我們深信,只要 passion 熱情仍在,總有再萌芽的春天。
張榮農,是這篇雜文裡我唯一寫出年紀比我小的學弟。他該是我最親近最熟悉的學弟,過去數十載,相互鼓勵協助,毫無溝通障礙的學弟。我們在輔大求學時便相互切磋,課後兩人約好彼此練習西文; 1988-1989 一起在西班牙,為留西同學會編輯《陽光》雜誌和類似 Newsletter 的 JUNTOS (在一起)。先後求學返國後,他曾是我家廚房、客廳的常客。想要拜訪師長時,也總是相約而行; 我有困難、需要協助時,他從未拒絕過,即時因應學姊的需求。近幾年,彼此忙碌 (許多年前他就率先在銘傳大學開啟國際生專班英語授課),但是心中總知道,有一個人在那角落,隨時聆聽呼喚,隨時回應。
行文至此,還有許多親愛的親朋好友知音學生的祝福,情溢乎辭,先就此「擱筆」(擱置鍵盤)。也許在某個過去或未來交會的因緣裏,我們會在我的文字裡相逢。
最親近的家人,總是常(長)念心中:謝謝我的兄弟,幫忙照顧媽媽,讓我這個最不像台灣女兒的女兒,自在高飛,悠遊執著; 謝謝我的兩個女兒,如今都已長大成人,獨立自主,成為我最得意的成就; 謝謝公婆,讓我這個最不像「台南媳婦」的媳婦可以做自己,可以盡情奔放揮灑; 謝謝他們的兒子,我的先生,在過去五年半我最忙碌的時候:每晚問我隔日行程,「明天要幾點起床」,隔天就有鬧鐘會響兩次,第一次提醒,再睡一下懶覺,第二次就非起床不可了; 每天早上,一下樓,就有熱騰騰的現泡 expresso 咖啡和早餐; 每天下班前,會來個簡訊「晚上吃什麼?」等我回到家,就有晚餐可吃。
生日的意涵,應當每天都像新生的日子,日新又新,生生不息。能生,能息,就要感恩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