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Luisa's World of España & Hispanoamérica

三王朝聖‧麻瓜王 (Los Reyes Magos)

三王朝聖
施與受:承諾與實踐
神話的力量
吾心信其可行
總是笑一笑

三王朝聖

今天一月六日是西班牙的「兒童節」 ——天主教的主顯節,也就是傳說中的東方三智者 (Los Reyes Magos / Three Kings Day; 也有用魔術師、巫師、術士、賢士的稱謂),聽聞猶太人的國王在耶路撒冷誕生,遂跟隨一顆流星的指引,來到了白冷城 (伯利恆),他們獻上三種禮物給聖嬰耶穌: 黃金,表示天堂王者之尊; 乳香,代表神聖象徵和沒藥,用以塗屍防腐。這三王所來地被認為是猶太之外,是最早接收天主教教義的鄰國,有點類似鄰近國家前來敦親睦鄰,朝貢朝聖之意。千年來,這段稗官野史增添了耶穌誕生更多美好的傳說故事。

聖經的馬太福音只有提到 「巫師」(magos),沒有提到幾位,也沒說姓名,也沒說是國王,也沒說幾份禮物。後來民間傳說衍生,也許是看到三份禮物,就說是三位,又將他們美化為王,前來見天主之子,還分別給他們取了名字: 梅邱爾 (Melchor)、加斯巴爾 (Gaspar)和巴爾塔薩 (Baltasar),世世代代也就綿延流傳下來。2003 年英國 BBC 電台報導牛津英文辭典要正式將《哈利波特》的 “muggle” (麻瓜)編入辭典時,我當時心裡想,這發音,這弦外之意,不就是從西班牙文的 “mago” 來的嗎!? 只是 JK 羅琳造新字又讓它的原始意義變質。2015 年金馬影展裡有一部很好的影片,是哥倫比亞導演希羅‧格拉 (Ciro Guerra) 問鼎 2016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 《夢遊亞馬遜》 (原文是《蛇的擁抱》; 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 / Embrace of the Serpent)。電影裡談到西方德國、美國的科學家來到亞馬遜河找尋原住民的神奇植物 yakruna 時,原住民看到科學家們,開門見山問道:「您們是東方來的智者嗎?怎麼只有巴爾塔薩和梅邱爾,加斯巴爾呢?」科學家回答:「他中途迷路了」。

原來,加斯巴爾代表掌管寶物的科學家。大航海時期西班牙遠征新大陸,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金銀珠寶,黃金寶山啊!1492 年 10 月 12 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先是眺望到巴哈馬群島,而首度踏上加勒比海的海地和多明尼加 (La Española)的土地時,原住民為他掛上彩珠項鍊(貝殼、石頭)致意,代表盛情厚意,以土產珍品歡迎遠道而來的陌生人; 400 多年後,當歐美的科學家在 20 世紀初造訪時,原住民想起祖先的慷慨殷勤,這回望著客人遞過來類似陶笛的小器物,回以苦澀幽默的口吻,問道「三王」在哪兒?是否攜帶「彩珠」來回贈朝拜?他們這塊大自然的原鄉聖地 / 勝地,因為電影裡只來了兩位科學家,掌管寶藏的加斯巴爾沒來。電影原名是《蛇的擁抱》,顧名思義:亞馬遜河那廣袤神祕的叢林溼地裡,蟒蛇群聚,蛇的擁抱是指涉先禮後兵,還是非禮勿動(非你勿動 —不屬於你的不可動念)。溫柔、光滑、濕潤、軟綿的撫觸,把你團團圍住,是依偎還是窒息?分叉的蛇尖頻探索,是殷殷渴望,還是步步驚魂?這等毛骨悚然、危險、致命的親密關係,一直以來,就是文明與野蠻的辯證嗎?《夢遊亞馬遜》取代《蛇的擁抱》的譯名,娓娓細訴人類千年世代豐厚美妙文化的兩端:文明 vs. 原始,彰顯了夢、想像、虛構與實踐的可貴。

施與受:承諾與實踐

三王朝聖日在天主教國家,尤其西班牙,原來就瀰漫著濃濃的節慶和送禮氣氛。習俗中,小朋友要準備鞋子放在靠近門邊的窗戶,並且要寫一封信給三王,告訴他們想要什麼禮物,還要說明原因,說服三王他們值得領取這份禮物的理由。禮物通常會在 5 日深夜、6 日凌晨送達,這也是為什麼黎明一大早,小朋友會興高采烈,期待收到禮物的緣由。如果小朋友不乖,鞋子裡面就不是他想要的禮物,而是一塊其貌不揚、狀似黑色煤炭的糖果取代。

這樣的年初節慶習俗,後來被歲末的聖誕節取代了,東方三王變成聖誕老公公,送禮物的時間也提前到平安夜午夜、聖誕節的凌晨。曾有一段時間,耶誕夜的禮物被視為是神仙送的(聖誕老公公),「來暗的」,而主顯節的禮物是人間父母送的,「來明的」。朋友之間也可以互送禮物,彼此說是對方的「三王」。主顯節現在仍然是西班牙重要的節慶,過節這天還要吃大甜甜圈 (roscón),算是聖誕年假的高潮結尾。歡樂喜慶,儼然像我們過年張燈結彩,家家戶戶舞龍舞獅那般熱鬧。市區會有馬車遊行,有人裝扮成三王模樣,沿街拋擲禮物、糖果、氣球:梅邱爾是白鬍子,代表歐洲,象徵光之王; 加斯巴爾是黑鬍子,代表亞洲(波斯或中國),象徵寶藏王; 巴爾塔薩代表巴比倫 (也有非洲之說),攜帶沒藥,象徵少壯青年。然而,就跟所有美麗的傳說一樣,如今三王朝聖的詮釋炫彩繽紛,百家爭鳴,三王各表。

不變的是,這一夜,太陽門、市政府廣場,大街小巷,人潮熙來嚷往,人聲鼎沸到最高點,也是西班牙聖誕新年假期的結束。

到西班牙留學時期,我感覺到這種節慶送禮的氣氛十分溫馨祥和,瀰漫著生氣與希望,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尊重和冀望,長輩與晚輩之間的期許和鼓勵,或是朋友之間的情誼交流,許願和圓夢之間的承諾和實踐,一種自我反省、自我惕勵到美夢成真的過程,相當積極正面。尤其也曾有一位西班牙老爺爺在三王節時送我禮物,祝福我早日完成學業,取得博士學位。那份奇異的情誼和祝福,長存心中。感激心意,如今也只能遙傳到天堂那一角,回祝給老爺爺。

於是,我也想,我如何可以學習、落實這種施與受的情感交流,讓神話在人間實踐?

我請問了一些有家庭小孩的西班牙朋友,聖誕老公公或主顯節送禮的習俗,小朋友到什麼年紀就會了解真相,知道聖誕老公公不是天外奇蹟,而是人間福報?朋友說:大約九歲吧?小學 3 年級上下大概 「暗」的就玩不下去了。後來我在 Muy Interesante (《有趣》)雜誌上看到的報導約略也是這樣的答案。

其實,我沒有想那麼多

神話的力量

等我自己有了小孩以後,等他們開始懂得禮物和行為、願望可以有關連性時,我開始想當起聖誕老公公。從眾從俗更逼真,我選擇 24 日的平安夜取代 1 月 6 日的主顯節。大概兩個女兒 3-4 歲時開始,搭配每晚睡覺前要講故事,因此,聖誕老公公的故事就在日常生活進入他們的腦海,記憶中我講最多次的故事是 〈白雪公主〉 和 〈牛郎與織女〉 ,各超過 50 遍。等到聖誕節到了,他們自然而然想起聖誕老公公要送禮物這件事。一開始是我幫他們掛襪子在門邊,節慶前一個月左右,再反覆強調這個天堂奇蹟。當然,幼稚園時期的年紀,他們還沒有所謂的喜好,日常生活也沒有特別需求,因此不會也不需要許願,只會期待。第一年我放了各色各樣的糖果和巧克力,他們不疑有他,清晨看到門邊的襪子有禮物,訝異驚喜之外,也深深相信這件事的自然,還拿去托兒所分給同伴吃,同學雖然發現不是人人都有禮物,但是相信聖誕老公公的存在。

最讓我感動和驚喜的是,有一年聖誕,應該是學齡前 5-6 歲的時候,小女兒前幾天就跟同學說她掛了襪子,聖誕節一定會跟以前一樣有禮物。同學們知道有聖誕老公公這件事,但是他們沒有這樣的 「洗禮」,因此沒有奢望的期待,但也沒有「潑冷水」。隔天,女兒一大早衝下樓看到禮物,驚喜大叫,就像石榴迸開,果粒處處散灑那麼開心。到了學校大聲跟老師、同學說:「聖誕老公公給我聖誕禮物!」大班的哥哥姐姐笑著說:「那是你爸爸媽媽送的」,同班同學有的跟著懷疑起來,有的質問他們的爸爸媽媽,為何聖誕老公公卻沒有送禮物給自己; 或是衝來問我對質:「阿姨,聖誕老公公真的有送禮物嗎?」「真的!」藉著這種節慶氛圍,時而讓人不覺莞爾,又深切省思:孩童那種對神奇力量的信任大過身邊父母的影響力!卻又需要父母長輩的話語來見證神話的存在。女兒依然堅信不移,鏗鏘有力地跟同學說:「是,是聖誕老公公」。可是她苦於沒將禮物帶到現場當證明,有點萬事俱備,獨欠東風的扼腕。禮物沒帶去也好,帶去讓大家看到人間物,她的聖誕老公公就會像灰姑娘的玻璃鞋和馬車,時間一到就隱去,魔力消失於無形。

那天傍晚我依習慣去接送,班導師特別過來跟我描述女兒對聖誕老公公的感謝與興奮之情。老師描述當兒,我彷彿看到另一個奇蹟,因為老師的眼神閃閃發亮,表情動作如此逼真敘述,如實傳遞女兒的興奮、堅定,積極,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信心告訴大家,我有聖誕禮物,而且我很乖,所以聖誕老公公給我獎賞。我感覺老師深深被女兒的喜悅感染了。

其實,我本來沒有想那麼多

我聽到導師這樣描述時,心情跟著振奮上揚,彷彿心房心室跳起踢踏舞一樣,喜形於色。但也忽有躊躇。突然想,如此「善意的謊言」要是真相大白,不知道是否有反效果?會不會變成「國王的新衣」?

小學三年級時,他們已經懂得懷疑,果真是專家研究統計後的可靠數據。我也不再編織甜言蜜語,就讓他們依然收到禮物,但是已經狐疑禮物可能不是來自化外神仙。因此,我在球鞋禮物裡面留了字條,意思大致是:If this size doesn´t fit you, you can change it from any department store nearby. Santa Claus”。女兒們收到禮物還是開心莫名,因為這是她們首度許願索取心中想要的禮物,但是,她們也已經知道這個聖誕老公公是個「騙子」。尤其,字條裡好像有個英文字打錯了。

「聖誕老公公寫錯字耶。」心細的大女兒說。
「聖誕老公公來自北歐,英文又不是他的母語。」
「天上有打字機嗎?看來好像是電腦打的……」女兒又調侃。
「那我們打電話給老公公,請他明天來收禮物回去」。偽聖誕老公公被調侃,快要招架不住地說。
兩個女兒演雙簧,一搭一唱。
「聖誕老公公那有電話; 他搭雪橇下來,要準時回去,不然雪會融化。」

對話到臨界點,在氣球將破未破之間,三個女人讓談話保持極佳的表面張力,維持極致的恐怖平衡與幽默感。

吾心信其可行

一轉眼,又是聖誕節,女兒們長大到有理智分辨的年齡了。她們開始躊躇,既然彼此心知肚明,識破了聖誕老公公的面具,那許願索取禮物就不再是神奇的奇蹟,也就不可能實現。心中忐忑,掛了襪子沒有禮物,那奇蹟、魔咒都將消失,再也沒有神話了。可是心中仍有期待,畢竟只有這個時機可以有非分之想,彌補心中想要的渴望。翹翹板心中擺盪,左右猶疑,如此揪結。

於是,聖誕老公公說話了:「這麼多年來,聖誕老公公從來不缺席,他都沒有放棄,為什麼你們要先放棄? If you believe it, then your dream will come true!」如果你相信這件事,你相信自己,相信你許的願,你堅定地做,就會美夢成真。結果她們聽進去了,我們好像在真實的世界裡把玩奇幻遊戲。除了幾週前開始掛襪子,也會在偽聖誕老公公耳邊叨叨絮絮,有意無意地傳遞他們的好作為和心中想要的禮物。

期待和想望的心,是讓人積極前進的動力。「我相信」是每個人最需要的信仰。我在墨西哥小說家富安帝斯  (Carlos Fuentes) 的散文《我相信》(En esto creo),或是歌手楊培安的《我相信》 (劉虞瑞詞,陳國華曲),更加肯定這樣的信念。這信念,應該就像是《星際大戰 》裏所說的「光明原力」(the Force)——原力覺醒,機關禁地的禁臠可以安然脫困,懸崖邊的九死一生可以化險為夷。就這樣,一年又一年,轉眼將近 20 年了,每年她們都會掛襪子在門邊,這兩雙襪子已經是資深老公公了,每年聖誕節凌晨都有禮物,而且聖誕老公公說:必須好好睡覺,清晨起床下來看才有,半夜偷偷跑去看的話,禮物會突然消失不見,被聖誕老公公掉回頭來收走,送到別人家去。

我發覺這一個等待的夜,很美,很甜。施跟受都是一樣的心情。黎明張眼,衝下樓一看 (我耳邊依稀都還迴盪著她們幼年時期蹦、蹦、蹦的跑步聲),美夢成真,全身細胞啟動,串流的激昂,連續好幾天的好心情,好生活,然後繼續衝刺,為可能的夢想和心願去逐步履行實踐。雖然長大了,孩提時代的信以為真只是虛構; 雖然偽聖誕老公公的年紀與日俱增,彼此同時保有那顆「赤子之心」,生命與生活充滿活力泉源。

總是笑一笑

去年,聖誕老公公遲到了。兩個女兒催著爸爸幫他們掛襪子,這個象徵的符號與動作沒有力行的話,聖誕老公公的寓言/預言是無法在傳奇神話中繼續流傳下去的。雖然遲到,還是在跨年前將禮物送到,爸爸將裝滿禮物的襪子拍了照片 Line 過去,在她們看到禮物之前,可以想見,每天的日子過的多飛揚。而且,還可以撒嬌問一問:「聖誕老公公是送我想要的那個禮物嗎?」 「是的!」也可以繼續以神話當茶餘飯後的趣味笑談,講給親朋好友聽,表示自己獨受聖誕老公公呵護。現在,多溫馨的回應啊!所有聽到的人,都不再像幼稚園時期的同學,聲嘶力竭反駁說:「那是你爸爸媽媽送的」。大家總是笑一笑,心照不宣,就讓那神話奇蹟繼續在生活中滋長。

聖誕老公公調皮地說了一句話:
「聖誕老公公想退休了」。
「不可以」。
「惡習要改」。
「這是好習俗」。

聖誕老公公流傳千百年了,怎麼會有「退休」這檔事。想起小學時候有一首流行歌曲,好幾位女歌星都翻唱灌過唱片 ——  〈總是笑一笑〉:「我不是不明白, 我故意裝作不知道」。會心一笑,彼此心領神會,有些美事不用說,只需有默契,有強烈的意願和堅持,帶來的力量和信心讓人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 If you believe it, then your dream will come tru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資訊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16/01/06 by in 節慶旅行文學.

聯絡方式

Tel : (02) 3366-3175
E-mail : luisa@ntu.edu.tw

文章分類

所有文章

點閱數(since 06/27/2014)

  • 334,091
Follow 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on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