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月 八 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時,我在 FB 寫了短文,表示十分遺憾。不常寫政治人物(其實文學離不開政治,但總盡力歸於研究,生活不政治),只因曾經參加重要活動,近距離聽安倍致詞,觀他看他,親切感「加成」(時間和頻率不夠多,難以「加乘」)。
九月一日閱報,看到「戈巴契夫 91 歲病逝」的標題,頓時,記憶的匣子半掩半開,再次寫政治人物,不是因為近距離見過他,而是他的重要時代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略有掠影擦痕。
1989 年 11 月 9 日柏林圍牆倒塌,前一個月我還在柏林圍牆前,拍到完整的照片,望著牆後東德的布蘭登堡。1990 年 10 月 3 日—— 柏林圍牆倒榻一年後,兩德統一了。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辭職,蘇聯解體,蘇聯控制的東歐共產國家也紛紛獲得自主權,這波長期冷戰結束,骨牌效應的全球政治「倒向」(導向),政治學上用了一個另類的術語:「蘇東坡」效應,真是喚醒了 890 年前的詩人蘇軾(1031-1101),魂魄跟著世界舞動。如今,戈巴契夫的逝去,政治名號的蘇東坡也就永遠隨風而逝了。
報紙上說,1994 年戈巴契夫訪台,拜會李登輝總統…… 等行程。那一年,三個月後西班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訪台,李登輝總統也在總統府接見。當時兩個活動期間,耳聞一位有力人士閒聊時,詼諧的談笑:「戈巴契夫訪台,捧紅了某大學外籍俄語教師,全程擔任中俄文口譯,所有人都要找他,一砲而紅; 現在另一位大師將訪台,換成另一所大學的老師擔任傳譯,這位中西文口譯教師,可也要一鳴驚人。」
多年以後, 28 年前當時資深的教師與有力人士的閒聊(如今雙雙閒雲野鶴,遊山玩水),再看到這則新聞,卻用了比昔日那位有力人士更詼諧的口吻說:
「人家媒體只關注中英文的口譯哥,或是裴洛西來台,時而打斷客人談話的中英文口譯姊,其他什麼中俄、中西,切莫自我感覺良好,形影相弔罷了。君不見,如今雙語政策可是中英文喔。」說的讓一旁洗耳恭聽的人「哀莫大於心死」!
2012 年 8 月,相隔 23 年後,我才又再度造訪柏林,昔日的柏林圍牆變成觀光圍牆,黏滿嚼過的口香糖,還有幾塊特別的圍牆石塊或紀念碑; 另有一長排拆卸重置的柏林圍牆,五顏六色的塗鴉和文字,很另類的公共藝術。兩德統一迄今都已經 32 年了,德國復甦,各方面都堪稱歐盟領袖。蘇聯解體迄今,世界黑白兩張臉: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巴契夫的辭職演說,那瞬間按鍵快閃闔頁的照片,得了1992 年的普立茲攝影獎。然而從今而後,西方民主世界推崇他,蘇共批他是民族罪人,造成蘇聯地緣政治災難的罪魁禍首。1990 年戈巴契夫的諾貝爾和平獎,和 1973 年季辛吉與越南政治家黎德壽共同獲得的和平獎似乎有那麼點類似,某一方被犧牲的痛苦,讓另一方得了榮耀 (無怪乎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Dolor y gloria)也能在 2019 年的坎城影展讓安東尼歐.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摘下最佳男主角)。只是政治的弔詭和人生的勵志總是大相徑庭,這 “No pain, no gain” 是建立於兩造身上,一得一失,而非一人承擔的苦盡甘來。
戈巴契夫離開政治舞台之後,為了籌措基金會的資金,四處奔走拍電視廣告。這讓我想起一則印象極深的廣告,他坐在轎車內,手拿 LV 皮箱,廣告的台詞是「一個人的力量」。向來我都相信群策群力共築願景得以踐行成功,但是戈巴契夫這一則廣告頗有勵志量能:一個人的力量也有無限的可能,甚至改變了一個世界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