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繩子》愛與關懷的赤子之心,《人間福報》「看人間」,2019 年 1 月 28 日。
西班牙五年前的動畫短片《小繩子》(Cuerdas),月初在網路熱絡轉發一時。推測幾個引起關注的因素:首先,當然是有了中文字幕翻譯與網路傳播。《小繩子》,片長只有十分鐘,贏得西班牙二O一四年哥雅影展最佳動畫短片,真人真事感動人心; 緊接著,接二連三得到國內外各種獎項,累積到二百四十一個獎,成為二O一六年金氏世界紀錄「獲獎最多的動畫短片」。二O一七年又得到動畫雜誌最佳專業 CG (電腦製圖)獎。
好的作品不因長短或時間久遠失去價值,也不須獎項錦上添花。這部短片如今已在五十個國家反覆播放,成為學校教材。在社會層出不窮的虐童事件中,不妨花十分鐘看看《小繩子》,反思最基本的人的生命教育與價值。
《小繩子》的導演佩德羅.索利斯.賈西亞(Pedro Solís García)育有一女一子,小兒子尼可拉斯,出生就腦性麻痺,四肢無力,無法言語。依賴住區瓜達拉哈拉市的「腦神經麻痺基金會」復健治療。他的女兒雅麗杭德拉陪著弟弟玩,逗他笑,講故事給他聽,全家長期面對挑戰,呵護照顧這個身體嚴重障礙的幼兒。
《小繩子》描述腦性麻痺的男童,因家人找不到適當的地方,暫時將他送到孤兒院跟一群孤兒一起上課學習。班上同學心生排斥,遠離這位身障生,唯獨瑪莉亞伸出友誼之手,跟他說話,陪他遊戲; 而瑪莉亞,卻在同學群體中,被視為「異類」、「怪人」。
瑪莉亞想方設法,努力讓身障男孩有同伴、同樂的感受。她拾起遊戲場上的繩子,將一端綁在窗戶上,一端用手繞繩,繞過輪椅,讓男孩感受「跳繩遊戲」; 或是將繩子一端綁住男孩的腳,將足球放在他的腳上,她拉動繩子,讓男孩的腳順勢踢球; 或是用繩子撐帆,將他打扮成海盜船長,兩人比鬥一場英雄救美; 或是把繩子綁住輪椅,瑪莉亞一邊倚牆當鬼,一邊拉著輪椅前進,玩木頭人遊戲; 瑪莉亞甚至將繩子綁住彼此的手腕,反覆伸展,協助男孩活絡筋骨。她陪他讀故事書《巫婆》(La Bruxa)(索利斯 2011 年的最佳動畫得獎作),講到巫婆愛上王子的故事。
有一天,男孩特別虛弱,只能留在教室休息。瑪莉亞放起唱片,依偎在男孩身上。男孩沈浸音樂旋律中,幻想他健康的身體,和瑪莉亞快樂地手舞足蹈,宛若幸福的王子與公主。然而,當天晚上,男孩便撒手西去,臉上猶泛著喜樂。瑪莉亞隔天看到輪椅上只剩一條繩子,原以為男孩已經康復,聽到老師的對話,不禁淚眼潸潸。
二十年後,瑪莉亞成為老師,回到由孤兒院改建的特殊教育中心任教。她的手腕依然綁著童年那條從輪椅上拾起的繩子。
導演最後在片尾致意寫出:「給我的女兒雅麗杭德拉,啟發我這部作品的靈感; 給我的兒子尼可拉斯,我寧願你永遠沒有激發我這個故事; 給我的妻子蘿拉,從來沒有在我面前哭泣過」。現實的索利斯家人,還持續為尼可拉斯的身體奮戰。《小繩子》帶出「繩子」的多重象徵與意涵,在瑪莉亞陪伴男孩的遊戲中一一呈現:它是人與人聯繫溝通的媒介,發揮同理心的工具,是同心協力一起向生命拔河的維繫,藉著身障的男孩,導演也傳達訊息,硬體上,社會應建構更完善的復健醫療設施,幫助重症的身障者重生; 軟體上,從教育著手,每個人都應永保關懷和尊重生命的赤子之心。
圖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