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環航世界 500 周年啟示〉,《人間福報》, 2019 年 5 月 22 日。
二O一九年,歐洲、美洲刻正反思麥哲倫環繞地球一周五百週年的啟示,在各地舉辦紀念活動。適逢臺灣歐盟中心在臺成立十週年,也藉機回顧歐美亞關係的歷史脈絡與進程,於本月二十五日假臺灣大學社科院梁國樹會議廳,舉辦「臺灣歐洲文化論壇」:「從殖民時期迄今歐洲在亞洲的文化影響」,邀請臺大外文系林祖誠、清大歷史所李毓中、政大歐語系姚紹基三位教授,分別談論葡萄牙在印度、西班牙在菲律賓、以及德國在臺灣,探討歐洲和東亞、南亞國家的殖民文化與官方交流; 並回顧十六世紀大航海時期迄今彼此的互動與發展。
一五一九年九月二十七日,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得到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支持,率領五艘海船計兩百六十五人的遠航船隊,從西班牙的聖盧卡.巴拉梅達 (Sanlúcar de Barrameda)港口出發,開啟他偉大的夢想 — 環航世界。這個動機也來自於他曾隨著葡軍探險,在印度待了八年 (一五O五— 一五一三)。麥哲倫回到歐洲後,從友人信件得知摩鹿加群島豐富的資源,於是心生了環航世界尋找香料群島的壯志。
麥哲倫的船隊經過里約.熱內盧,來到阿根廷「銀河流域」(普拉塔河灘),準備尋找通往「南海」的海峽。「南海」的概念源於哥倫布第四次航行美洲時 (一五O二 — 一五O四),意識到巴拿馬地峽另一端有另一座海洋。一五一三年西班牙探險家努涅茲.巴爾波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是第一位歐洲人眺望到這「另一座海洋」,當時根據加勒比海以南的地理方位,將它命名為「南海」。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約莫一年後,一五二O年八月底,船隊找到了一條通往「南海」的峽道,即後人所稱的麥哲倫海峽。航行隊伍又經過三十餘天艱險的驚濤駭浪,終於找到麥哲倫海峽的西口,進入「南海」區域。相較大西洋的波濤洶湧,「南海」的風平浪靜讓探險隊如釋重負,心情開朗,於是麥哲倫將這座浩瀚大海命名為「太平洋」。歐人的地理大發現從歐洲經美洲來到了亞洲,不僅證實了地球是圓的事實,更是西方和東方文化傳輸、貿易交易,族群融合更加頻繁熱絡的歷史進程。
一五二一 年 四 月 二十七日麥哲倫命喪菲律賓宿霧,在麥克坦島(Mactan)和島民起衝突,遭砍殺致死。當初的兩百六十五人、五艘船在十六個月後僅剩 十八人,一五二二年 九月 六 日安然回到歐洲,其中倖存的義大利航海家安東尼歐‧畢加菲塔(Antonio Pigafetta,一四八O— 一五四三)寫下遊記《環遊世界首航記》記載了這將近一千個日子的歐美亞歷險記。他這本遊記的若干敘述,被馬奎斯引述,在他一九八二年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講〈拉丁美洲的孤寂〉中開門見山,直言歐洲人對美洲人不求甚解的虛構與誇飾,於是有了所謂的拉丁美洲「魔幻現實」的敘述,而這魔幻現實,三十年後,又在 二O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作品上擬仿與再現。
政府新南向政策的積極推動,讓我們發現歐洲國家依然惦念昔日「宗主國」的身分,亟思經營這個曾經是卻已不屬於他們的國家,而我們接觸南亞與東協國家時,感受到文化衝擊依然存在,也有嶄新混雜的樣貌浮現; 全球標榜文化觀光和國際化的新視野,於今麥哲倫環航世界五百週年紀念,我們宜深刻省思歐洲文化對亞洲的影響與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