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Luisa's World of España & Hispanoamérica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13– 歐洲在亞洲的文化影響

 

殖民時期迄今歐洲在亞洲的文化影響

張淑英

 

1519 年 9 月27 日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支持下,率領五艘海船計 265 人的遠航船隊,從西班牙的聖盧卡.巴拉梅達(Sanlúcar de Barrameda)港口出發,開啟他偉大的夢想— 環航世界。

船隊經過巴西里約.熱內盧,來到阿根廷「銀河流域」(普拉塔河灘),準備尋找通往「南海」的海峽。「南海」的概念源於哥倫布第四次美洲航行時 (1502-1504),意識到巴拿馬地峽另一端有另一座海洋。1513 年西班牙探險家努涅茲.巴爾波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是第一位歐洲人眺望到這片海洋,根據加勒比海以南的地理方位,將它命名為「南海」。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約莫一年後,1520 年 8 月底,船隊準備穿越美洲,找到了一條通往「南海」的峽道,即後人所稱的麥哲倫海峽。經過麥哲倫海峽後他們見到一塊夜裏火光點點的陸地,就是智利的火地島。航行隊伍又經過三十餘天艱險的驚濤駭浪,終於找到地峽(麥哲倫海峽)的西口,進入「南海」區域。

相較大西洋的波濤洶湧,「南海」的風平浪靜讓探險隊如釋重負,心情開朗,於是麥哲倫將這座浩瀚大海命名為「太平洋」。歐人的地理大發現從歐洲經美洲來到了亞洲,不僅證實了地球是圓的事實,更是西方和東方文化傳輸、貿易交易,族群融合更加頻繁熱絡的歷史進程。

殖民時期大航海的霸權,西葡一出手,誰與爭鋒!葡萄牙是歐洲殖民史最早最長的國家,將近六百年,西班牙也不遑多讓,也有四個世紀之久。早在 1494 年,兩國為了壟斷歐洲以外世界的利益,在西班牙簽訂了《托爾德西亞斯條約》(Tratado de Tordesillas),瓜分了新世界的版圖 [西非的 Cabo Verde 以西兩千公里左右為界線,分界線以西(美洲為主)歸西班牙 ,以東歸葡萄牙(歐亞非)]。當西班牙資助的葡萄牙人麥哲倫來到了亞洲,雙雙覬覦香料群島的經濟利益,西葡又開始談判亞太主權,1529 年的《薩拉戈薩條約》界定了太平洋區域的勢力範圍,西班牙退出摩鹿加群島,繼續掌管太平洋以西的菲律賓群島。

西葡兩造的協議,隨著兩國國勢的衰頹,以及英法等強國的崛起,遭到抵制,歐洲強權逐鹿亞洲,群雄割據,時至今日二十一世紀,雖然帝國殖民已告終結,過去的影痕與影響正如薩伊德《東方主義》的分析,歐洲在亞洲再現了歐洲的霸權和想像; 而亞洲,在殖民歷史與後殖民現代化中,不斷地在國家認同與歐化歷史脈絡中自我重構。

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的《馬可波羅遊記》帶給歐人對東方/中國無限的想像和幻想,雖然學術研究的兩造仍對其真實性辯論不已。十六、十七世紀的帝國殖民,兼具貿易與宣教的目的,天主教不僅在新大陸成為國教,也東傳到亞洲,義人利瑪竇成為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宗教之外,更多的是政治勢力的擴張、領土的佔領與殖民:拓殖型、資源掠奪型和商業殖民。例如,整塊大陸或整個國家,有的是部分土地,而成為「飛地」(enclave; 在一國境內的外國領土)。以亞洲為例,西班牙在菲律賓、福爾摩沙; 葡萄牙在東印度、東帝汶、澳門; 16 世紀末~17 世紀初,英、法、荷等強權興起,搶攻西、葡殖民地。荷蘭在 16 世紀末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立刻發展成為強大的航海與貿易國家,東印度公司壟斷了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更在福爾摩沙殖民 41 年(1624-1662; 1664-1667),趕走了在北台灣待了 17 年的西班牙人。大英帝國更是勢如破竹,從 1763 年的英法西《巴黎條約》後,英國取代了西班牙,成為最強大的「日不落國」。英國逐漸在亞洲蠶食鯨吞,印度、緬甸、馬來半島、北婆羅洲、香港…。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也征服了安南、寮國、高棉。更為大家熟知的「商業殖民」便是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1845-1943),外國人和僑民來源曾多達 58 個國家,堪稱跨世紀最國際化的城市。

殖民帝國若要另類思考,不以「惡的距離」審視,而從經濟貿易,宣教文化,歷史文獻和建築古蹟的正面思考,這些前人的足跡和跨文化的交流的確留下許多知識與智慧的寶庫,形塑日後人類的共同遺產,世界的記憶。2016 年起,政府新南向政策讓各行各業往南亞東協尋求合作與交流時,我們是否發現許多歐洲國家依然惦念昔日「宗主國」的身分,亟思經營這個曾經是卻已不屬於他們的新興國家?這也是這次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主題「殖民時期迄今歐洲在亞洲的文化影響」,讓我們反省深思當東方遇上西方時,彼時前人遇到的文化衝擊今日是否依然存在,或是以另一種嶄新(或混雜)的樣貌挑戰我們的適應力; 昔日歐人在亞洲的生活和居住是否樹立了我們今日生存的憑藉?或是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文化?全球標榜文化觀光的新視野,我們是否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或是修復、或是呵護過往的異國情調和經典古蹟?

2019 年,歐洲美洲刻正反思麥哲倫環繞地球一周五百週年的啟示:1521 年 4 月 27 日麥哲倫命喪菲律賓宿霧,在麥克坦島(Mactan)和島民起衝突,遭砍殺致死。16 個月後,1522 年 9 月 6 日僅剩 18 人安然回到歐洲,其中倖存的義大利航海家安東尼歐‧畢加菲塔(Antonio Pigafetta,1480-1534)寫下遊記《環遊世界首航記》記載了這將近一千個日子的歐美亞歷險記。他這本遊記的若干敘述又被馬奎斯引述,在他 1982 年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講〈拉丁美洲的孤寂〉中開門見山,直言歐洲人對美洲人的虛構與誇飾。

殖民、探險、旅行… 豐富了人類的經驗、知識與文化陶養,而且不同文化、不同藝術創作交替互用聯想(與影響)。今天藉著麥哲倫環繞地球到亞洲的五百週年紀念來談論歐洲與亞洲的連結別具意義。今年五月也是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滿五週年的日子(2014 年 5 月 23 日首場),過去 12 場論壇感謝所有專家學者,知音同好的支持,熱情共襄盛舉。五百週年和五週年的特別日子裡,我們邀請到三位教師,分別談論西、葡、德三國跟亞洲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影響。清華大學歷史系李毓中副教授,以〈屬於閩南與西班牙的「世界記憶」:從「法西黃巴禮十巴除」談起〉,彙整十七世紀西班牙在菲律賓殖民的智慧結晶,結合西班牙語、華語和閩南潮州話的《西班牙漢文辭典》(Dictionario hispanico sinicum)的發現與出版。

臺大外文系講師林祖誠的主題〈果阿邦,葡萄牙遺珠在印度〉,將談論 16 世紀葡萄牙在印度重要的據點果阿邦(Goa)、瓦賽邦 (Baçaim /Vasai-Virar)、達曼 (Damão/Daman) 和迪烏 ( Diu) 四座城市的葡風建築, 探勘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在印度留下的璀燦明珠。從這兒,我們找到了連結:麥哲倫曾隨著葡軍探險,在印度待了八年 (1505-1513),造訪過果阿邦和迪烏。回到歐洲後,從友人信件得知摩鹿加群島的資源,於是心生了環航世界尋找香料群島的壯志。

此外,這次論壇,我們也特別邀請到政治大學歐語系系主任、德語組姚紹基副教授,講題〈福爾摩沙島上褪色的德國痕跡-德意志帝國駐臺灣領事館史略(1890-1908)〉,將從歷史介面剖析台德關係的歷史淵源與今昔發展,並針對德國在臺協會曾在臺北舉辦的歷史遺跡巡禮予以講解。過去殖民時期的德國在亞洲彷彿缺席,然而十九世紀末到一次大戰前(1899-1914),德國在亞太地區擁有主權的殖民地也有幾處:德屬薩摩亞,德屬紐幾內亞,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今日的德國,更是主導歐盟發展的主要力量,從西葡看亞洲,從德國看台灣,拉近我們的關懷。

我們期待後續的論壇,可以邀請到歐洲其他國家的學者或同好—荷蘭、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談論這些國家在亞洲與台灣的連結與影響。


 

 

 

 

 

 

 

 

 

4 comments on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13– 歐洲在亞洲的文化影響

  1. Sophie Lee
    2019/05/07

    很棒的講座!期待!:)

  2. Sophie Lee
    2019/05/07

    看不膩的朝鮮薊的文章!張國際長的文筆俐落,文章每每扣人心弦!感謝!

    • ntuluisa
      2019/05/07

      我寫給自己看。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吧!如果多出了知音,那是神賜。謝謝你如此「捧場」讚賞。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資訊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19/05/07 by in 論壇.

聯絡方式

Tel : (02) 3366-3175
E-mail : luisa@ntu.edu.tw

文章分類

所有文章

點閱數(since 06/27/2014)

  • 335,044
Follow 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on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