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印地亞斯殖民地與艾爾摩莎島法律史國際工作坊」
Forum Iberia-Asia: Derecho y Justicia en Isla Hermosa y las Indias
時間:2015 年 4 月 2 日(星期四)
地點: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B413 室
報名截止時間:2015 年 4 月 1 日(星期三) 中午12:00
報名網址:http://rchss.nthu.edu.tw/rchss/index.php?i=join/add&id=172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人社中心、臺灣大學文學院邁頂計畫「跨文化與跨媒材的轉譯研究」整合型計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清華大學歷史所
協辦單位:臺灣與西班牙文化交流協會
點選活動議程
早期臺灣史的研究,近年來隨著投入此領域研究學者的增加,相關研究成果不論在數量上或是質量上,皆已獲得相當大的成長,特別是在殖民統治、宗教、航線與經貿等面向上,成果愈加豐碩,惟獨殖民地司法研究此一領域,仍有極大的拓展空間。
因此,籌辦本次國際工作坊專就西班牙統治其海外殖民地(印地亞斯,Indias)特有的「留審(residencia)」司法制度,為此次工作坊學術討論交流之主軸,邀請相關的國內外學者,就西班牙海外殖民地以及十七世紀西班牙所統治的北臺灣為範圍,對相關的「留審」制司法審判案例進行研究交流與討論。
點閱:Juicio_de_residencia_artículo (會議初稿)
中文:「留審(RESIDENCIA)」的概述:以科連特斯(CORRIENTES)為例 (初稿)
應該是很久以前 (再一次我想考驗自己的記憶力,這次花了兩分鐘正確想起約 13 年前的事),是 2002 年,我去西班牙參加「黃金世紀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結束後回到馬德里,當時奉新聞局外派在馬德里「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工作的學長請我吃海鮮大餐(Marisquería Ribeira do Miño),這家餐廳也是居住在馬德里的台灣人都熟知的正統西班牙加利西亞海鮮原鄉原味。我還記得是晚餐,學長說他在餐廳等我。學長熱愛文學,遍讀許多文學作品,因此,我有備而去,帶去我 2001 年由馬德里 Visor Libros 出版社出版的北島詩集《零度以上的風景》西譯 Paisaje sobre cero,準備送他。
一走進餐廳,穿過走道深處,學長跟兩位客人已就坐,菜也點好了。其實去那兒點菜不傷腦筋,九成客人就是點水煮原味綜合冷食海鮮大餐 2 人份、4 人份的特餐,物美價廉量多質佳。學長跟我介紹兩位客人—是國策顧問鄭欽仁教授和他的夫人,鄭教授過去是台大歷史系的教授。學長沒告訴我會有其他貴客,因此一本握在手上的詩集,一下子不知如何說分明。現在就真的不記得了,是學長要我先送給鄭教授,還是我直接就送給學長。但是,我知道我回國後,補寄了一本給當時沒送的人。爾今回想,有趣又尷尬,因為那當下,基於人情禮儀,施/受之間,想要或不要,都沒有說不的餘地。這就是球場上的「受迫性失誤/施物」嗎?
其實我想要引出的不是翻譯的詩集,是要說「台灣史」。鄭教授是歷史學者,是台大歷史系教授,因此,學長連帶跟我提起一位台大歷史系畢業的學生,在西班牙 Sevilla 大學念博士學位。我到了台大任教以後,知道「台大怪咖多」,當人們對某人說他/她是「台大怪咖」這詞時,是稱讚,是稱奇,因為學生勇於做一些出人意表,艱難卻能成就的事。我說我久仰大名,是李毓中,但一直沒有機會接觸認識。我知道,因為我受到另一位學長的鼓舞,1997 年的寒假跑去 Sevilla 的「印度檔案總館」(Archivo General de Indias)蹲點兩星期,鎮日守著檔案館影印「福爾摩沙」的資料,蒐集幻燈片、古地圖…,也是在追蹤西班牙人在「美麗島」的史料,因此,我知道有這麼一位非西班牙語系本科生的學者,投注心力在做這種翻新古人智慧的艱難工作。學長說:「妳一定要認識他,幾乎絕無僅有,一位本土學生,執著從西班牙文念西班牙人在台灣的歷史」。
「妳一定要認識他」,這句話迴繞了四年半,一直到 2006 年的 11 月我才見到李毓中老師本人。那時他已經回台灣,論文行將完成時期,他也積極在台灣做那種「一個人的力量」的事,在台灣成立了「台灣與西班牙文化交流協會」,並且參與策展,在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相當成功。台灣史研究的知名專家學者,包括陳其南、曹永和、陳國棟…等教授都參與撰文。那時,雖然是活動的外圍旁觀者,我的心情是興奮喜悅的,但帶點不可思議 – 西班牙/文相關的活動從邊緣走到核心,受到重視了… ,或者應該說,是台灣史走進核心,凡與台灣有關的語言文化跟著顯影。當然顯影也有排序,也有Ranking,日、荷、葡、西… ,其實地位跟從前與現在沒太多差別,還是在金銀銅獎牌之後,而我那種興奮的心情的確是今日流行的「小確幸」,隱含的憂慮就是猶恐曇花一現。
霎時,又過了四年,李毓中老師已經是中研院的助理研究員,又有一件大事紀,我本可以跟他二度見面,那一年,原本要到宜蘭的西班牙仿古船「安達魯西亞號」為了躲避颱風,暫時停泊基隆港,群眾爭相一睹 17 世紀的複製船。李老師告訴我說可能有機會進船艙體會大航海時代的思古幽情,但是我錯過了,錯過就錯過了,卻百般不捨。在台灣,凡是跟西班牙&拉丁美洲有關的事物,都可以讓我雀躍歡欣,錯過就更覺扼腕。
左四年,右四年,真的又過了四年,李毓中老師已獲聘到清大人社中心,除了研究,開始教學工作,他已經出版了厚厚的西班牙文台灣史料中譯,也寫了童書繪本的台灣史。我們這第三次機緣、第二次見面終於在 2014 年 11 月 23 日實現,西班牙史學專家—皇家學院(RAE)院士和高等科學研究院 (CSIC) 四位學者來到台灣,我的研究計畫團隊和他的學生團隊一起籌辦「伊比利亞 — 亞洲論壇:歐洲之眼 ‧ 瞭望太平洋」,探討西班牙語的太平洋形象、知識與權力。這次論壇結合了國內的西語學者,一同尋覓西班牙人17世紀在亞洲和台灣的足跡,大家迴響熱烈,共襄盛舉,頓時讓我們的學術執著有「復活」的感覺 (打字寫這段回憶的當下剛好是2015 年的復活節周呢!),即便細微如蜉蝣,彷彿還可以做些事。
李毓中老師勤於擔任台灣—西班牙的橋樑,這次他請來了西班牙和阿根廷研究殖民時期艾爾摩莎(美麗島)和拉丁美洲的法律學者,解析「留審」(Residencia)的司法問題。我這回的興奮是看到殖民時期的西文詔令上有中文。忽覺我們對史料的「無知」如深淵般深邃,而那發現猶如深淵底處的洞天,柳暗花明,新天地乍現,知識讓人豐富,讓人慧黠,更該謙卑。
雖然學術領域越發細流,文學和歷史分界,追根究柢,文史哲原是一家人,同為西語圈人,深知李老師做的辛勤,也做的辛苦。人力固可操縱學術領域和熱門冷門的趨勢,但其前提必須大環境有利,還要該領域所屬的國力堅強,載體量重,資源豐厚,這些因素都不是台灣西語的利基/利機,而他還有堅執的勇氣繼續承擔這樣的甜蜜負擔,燃燒一個人的力量。因此,原本單一的「伊比利亞 — 亞洲論壇」就要啟動第二波,祝福也希望第三波、第四波…綿延下去,縱然萬山不許一溪奔,堂堂溪水出前村。
聯副:《西遊記》印度檔案館
http://140.114.119.12/~epaper/393/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