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Luisa's World of España & Hispanoamérica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升國一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形成

「奇點」論壇

美麗的起手式,堅毅的續航力

期待棒棒交接,永續跑步的馬拉松 ”sine die

 


 

最近從臺灣歐盟中心鄭執行長家慶那兒得知:「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2020 再次獲得歐盟計畫補助,也是今年度臺灣唯一獲得補助的計畫,未來兩年將持續執行相關的論壇規劃,要請各位老師持續支持。

除了開心、感謝、噙著在眼眶中滑動尚未成形、不需要掉下來的欣慰淚滴,當下還能有什麼立即反應呢?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形成:

於是,我想到也是一個時機,寫篇回顧文,向過去六年來支持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機構、學校、師長、學生、社會大眾致上最誠摯的謝意—臺灣歐盟中心主任「莫內講座」蘇宏達教授、執行長鄭家慶與其團隊(以及所有與歐盟中心合作的相關組織與人員),臺北紅館黃寤蘭總經理、臺大外文系與歐語學群、臺師大歐文所、清大外語系、臺大國際處、清大全球處、歐盟駐台商務、經濟文化辦事處的代表、主管與秘書、全體曾經參與或默默支持這個活動的師生與社會大眾,六年來十五場參與這個活動籌畫的召集人、主持人、主講人,以及國外來訪主講的學者、還有每次來自不同單位辛苦的學生助理團隊。謝謝大家!

新冠肺炎持續大半年,阻隔了兩次論壇的進行,計畫期限在 2020 年七月底也行將終止。如果隨著疫情結束,也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局。再者,2019 年卸下行政職務後,也有同儕朋友關心詢問,是否其他相關的主管或單位期待交棒,讓渠繼續執行,畢竟有行政資源更有利活動的推展。這篇說是回顧文,可也是心路歷程表志的心情記述:「牛」(我自稱「鐵牛二號」,媽媽是鐵牛一號)雖然刻苦耐勞,其實有部分是人「役」牛使然,或是傻勁與熱情讓自己變成「牛」; 其實,牛如果可以清閒,不用勞役就可以逸樂,牛會更開心的。

八月下旬獲知活動計畫通過,可以繼續執行,這個時機來的如此奇妙。今年剛好也是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滿六週年,要邁向第七年的時刻,好比一個學童念完小學,要升國中了。

學齡的每個階段代表孩子學習的進步與成長,是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里程碑。對一個開放性的活動而言,更是充滿挑戰與考驗。一個與公眾連結的活動,牽一髮動全身,不像單身漢「一個人飽全家飽」那麼簡便容易; 不像獨立研究,一個人潛心投入,鑽研群書,自己撰寫,自己投稿,自己負責; 即使擴大為一個單位,這個單位有一群共同工作的人,一聲令下,全體群策群力,也可以相對順利地完成任務。但是,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是一個很可愛的「奇形兒」,是一個特殊的「奇點」(singularity)。

 

「奇點」論壇:

2015 年六月,我和校內的主管、同仁參訪了美國矽谷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獲得許多「奇點」啟發。奇點大學成立的宗旨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這讓我大膽的在此引用其名,深覺「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成立,也是個「奇點論壇」,期待協調一些台灣歐語的教學與學術生態。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是一個向歐盟申請的計畫,經費來自歐盟; 計畫主持人是臺灣歐盟中心負責人—臺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主任。蘇主任主責下有幾個不同性質與歐盟議題相關的論壇與學術研究計畫。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應該是臺灣歐盟中心最晚成形的活動。那是 2014 年,我剛好擔任國際長的第二年,主動向蘇主任提出舉辦「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構想,期待媲美行之有年,以政經為主軸的「臺灣歐盟論壇」。這個論壇傾向學術,結合台灣歐盟研究的學者定期集思廣益,腦力激盪,針對時事和國際政局提出針砭討論。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構想和動機則傾向半學術,與校園師生、社會普羅大眾結合,推廣歐洲文化。另外的動力則來自校內若干主管,常說歐語教師不積極,專業領域是歐盟的語言,但是歐盟相關的業務與活動卻都是非歐語的老師負責與推動。有了行政職務的承擔後,我大致明暸,不是歐語老師不積極,而是無從積極起。非強項學術領域的教師,沒有資源、沒有人力、沒有經費、沒有人支持… ,萬萬不可能無中生有,化無為而有為。

因此,在轉型契機和可以改變的機會出現的時候,如果不積極把握、化為行動,果真坐實旁人所言:歐語教師不積極的說法。我似心急般趕緊提出「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構想,心忖至少可以「營運」個幾年。同時希望以「外文系教師」身分和外文系歐語學群的名義來發起,也算破除對歐語教師的批評詬病,行政職務(國際長)和行政單位(國際處)可以是協辦單位,在必要時協助宣傳推廣,尤其如需行政流程或是各單位協調溝通時,的確便利許多。

蘇主任和鄭家慶執行長劍及履及,提及臺灣歐盟中心有經費可以支持,苦於沒有自願勞動的召集人,既然已經有人主動提出這個想法,立即共同商討論壇活動的性質、舉辦模式,場地規劃、執行面的分工、與校外單位合作、擴大社會連結的可能… 等等。倏忽一張藍圖在眼前,彷彿只待鳴槍就起跑似的。

的確,他們都是認真嚴謹且來真的。不久後,協調固定舉辦活動的場地執行長—華山文創台北紅館黃寤蘭總經理也親自來學校了解,想知道我的想法和對論壇規劃的「視界」,因為紅館不論是出租場地、自己規劃展覽、或是與其他單位合作都是相當有口碑的。我感覺自己如初生之犢,未見外面世界五顏六色,即使自己熟悉台灣歐語的分佈生態,卻不了解老師們的意願與動向,不敢大手筆,只能建議從單場論壇做起; 而且,我們沒有組織,沒有學會,沒有固定人員,大部分的歐語老師並未跨界,熟悉其他歐語的教學研,可能無法一下子規劃一整年的論壇。台灣的單一語言、單一組織,內外部都會意見分歧,各有堅持,何況歐盟的語言種類眾多,其複雜不在話下。另一方面,弔詭的是,歐盟雖大,台灣的歐語師資專長相對分散(意思是一個主題一個領域很難找到 2-3 位以上的老師可以一起討論的):主講者散在各方、散在各個語言、主題的專業人才更是散在天涯海角,不是我發想你就來講、我發起你就響應、我想做你就會來的情況。但是,「滴水穿石」,至少,我們可以努力把台灣的歐語單位、歐語師資、歐語學生,對歐語和歐洲文化有興趣的普羅大眾結集起來,藉著一個論壇讓歐洲文化在台灣展開能見度以外,也讓對這些文化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來分享他們的學識與經驗。

 

美麗的起手式,堅毅的續航力

2014 年 5 月 23 日「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浩浩蕩蕩開幕,歐洲各國駐台代表蒞臨參加,真是盛況空前呢!首度論壇配合該時段的歐洲電影節,我隱約再施暗藏的壓箱寶—將 2012 年舉辦西班牙電影展「西影醉月映總圖」的「舊招」新出,情商幾位老師支援—陳儒修、吳佩慈,林震宇—三位老師二話不說,全力支持,令人感動,這第一次的論壇十分成功,近兩百名擠迫紅館的眾多聽眾也從此為臺灣歐洲文化論壇奠定鞏固的基礎和口碑,六年來十五場,即使在校園氛圍十分低迷黯淡的時刻(2018 年)、或是與眾多熱門活動卡在同一時段、或是訂不到理想的場地、甚至颱風預報風雨欲來風滿樓的天候,都還有 60-70 名忠實紛絲與我們同在,這種熱誠與同心我想應是六年來迄今,成為目前台灣唯一獲得歐盟通過的計畫的原因。遠在歐洲的歐盟委員們,如果真的是嚴謹看待這個計畫,心電感應到東方的我們,應可體會強如歐盟,文化傲視全球,在東方的學術界(或說在蕞爾小島福爾摩莎)可是搖搖欲墜,遑論這課外活動論壇,若非過去六年來參與人員的奮力支撐,無法念完小學便會輟學,遑論升國一呢!

但是,千萬不能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啊!一開始保守運作,一年兩場,不論人力經費都可以得到喘息。然而,如梭的歲月竟是如此飛奔,眼見十一月就到了,執行長問我第二場如期舉辦嗎?台灣歐盟中心團隊,幾年來除了是台灣歐洲文化論壇最堅強的後盾,同時也要負責其他計畫與中心業務的經費規畫、核銷與計畫成果報告等繁多且細如麻的雜事。

我想到這個論壇具有「四海遊龍」和「八方雲集」的特色,是屬於眾人的活動,我不需獨力承擔,應當可以找不同老師來擔任單場召集人,負責規劃發想,這樣更有活力與動力,活動也更有變化與創新。於是,2014 年以單場開始與結束後,我提醒自己,2015 年起務必履行初心,再忙碌也要徹底執行當初的心願。

就這樣,step by step,漸入佳境,歐語的老師從各個角落出現了,歐盟駐台辦事處的代表主管們,論壇如有該國該語言的主題,也都樂意出席致詞勉勵,共襄盛舉; 歐語教師專才也積極響應,在不同場域和大眾分享自己長年來的研究,而我們每次以單一主題涵括三種語言的文化,讓原本已根基豐厚的歐洲文化在一年兩場的論壇裡更絢爛瑰麗,時而不同國家的貴賓和講者還會相互較勁,看誰的文化比我的語言/國家強!

2018 年開始,眼看執行行將滿四年的論壇已見成熟穩定,我們延伸為一年四場,擴大論壇的多元性,同時讓可以參與的專家講者增加他們參與分享的頻率和機會,而這樣的動力其實來自廣大聽眾的支持。臺灣歐盟中心絕佳的後勤服務、精準又即時的活動預告與報名系統,以及聽眾回饋資料的彙整,讓每次活動的宣傳期便達到令人放心雀躍的門檻,繼而更有勁更賣力的籌劃。對辦理活動的單位而言,相對的正面回饋激發動力,衝勁更強; 減少忐忑憂心,煩惱可能門可羅雀的場面對不起邀請來的講者。每場論壇的問答更是眾家好手齊聚,提問的人也相當專業,每每激發出我們的靈感發想,為下一場規劃更完善的內容和趣味。

 

期待棒棒交接,永續跑步的馬拉松 ”sine die

2019 年卸任國際長,熟悉行政與官場文化的同儕問我,是否同時卸下論壇召集人的身分,畢竟曾經有過的便利與資源會物換星移,支援的單位也會希望另覓有利的推動單位,以便更發揚光大,而不會隨著主其事者下台而殞落失色; 論壇若是一種榮譽或光環,也該換人享有。我莞爾一笑:期待之至。擔任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總召集人六年來,我最大的收穫是,因為擔任總召,成為最幸運的聽眾:每一場都必須出席,因而可以聽取最多專家分享的知識,開拓更寬廣的視野,更知道自己所知的渺小與有限。另一個更深的體會是:當你全力以赴盡心盡力去完成一件事時,一切已經盡在不言中,所謂的 “Nothing to lose"(無所損失),也可以是 “Nothing to loose!"(無所解不開),可以寧靜地走人,釋放所有的承擔,如有任何人樂意承接,那是眾人之幸。而且,我只會對接續的活動做得更好感到開心與祝福。這好比,父母對孩子遠離身邊或家園,或是另組家庭,只會期待祝福他們更美好更圓滿。

我的心中還有一些覺得應該做正在籌劃的工作,好友同儕不時來敦促,我卻時而意興闌珊,徘徊躊躇,因為老伴每每一旁提醒我:

「等妳一走掉,不管是活動還是組織,也會跟著死掉。」

「我有這麼厲害嗎?」

「不是妳厲害,是妳傻。大家都知道很麻煩,妳還笨笨的。」

台灣不知道是什麼環境因素造成的氛圍,沒有人相信「傻勁和熱情」可以做「好事」,泰半的人認為這樣的「好事作為」一定有目的,因此對所謂的「傻勁和熱情」視為天方夜譚,不可能存在的荒謬,有時還不樂意成人之美。

所幸,臺灣歐洲文化論壇免於我目前正在籌劃的擔憂,正因為它是如此各方人馬群策群力的成果,彼此都可以體會活動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就像一個孩子的成長,從國小到國中,如果越來越自立自強,不需父母煩惱日常大小事,父母一定是更開心更欣慰。

十月份臺灣歐洲文化論壇將重新啟動,上半年延宕的活動將於十月份第十六場正式續航。過去支持的廣大聽眾們,期待大家一如以往的興致與支持,給升上國一的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更多的支持與回應。也盼望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可以接棒續航,讓「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成為所有歐語師生的馬拉松,永續奔跑 “sine die”!

 


藉著 2014-2019 六年來共 15 場的宣傳酷卡:感謝所有曾經參與其中、以及默默支持「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所有人。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資訊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20/08/30 by in 論壇.

聯絡方式

Tel : (02) 3366-3175
E-mail : luisa@ntu.edu.tw

文章分類

所有文章

點閱數(since 06/27/2014)

  • 342,913
Follow 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on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