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的媳婦都是一樣的
套句上個世紀八O年代的民歌手楊耀東的一首歌《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今天寫「媳婦」,大抵也可以說「華人世界的媳婦都是一樣的」,只是我是台南媳婦,所以,以「台南」為名。然而,以「台南」為名,又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古來「台南女兒」名氣大!究其緣由,因為娶台南女兒福氣多多,「嫁妝一牛車」之外,穿金戴銀全部披上身,一定在眾目睽睽之下外露「看得見」為要/耀,重金重銀掛到讓妳頸子下垂方休,手指像夜市的套圈圈遊戲,戒指套到滿出來為止。這樣一來,除了台南女兒有名,更可依此類推,一生有幸當台南女婿,丈母娘豈止越看越有趣而已!簡直是二郎腿翹到與天齊高?這部分,就讓幸福的台南女婿們各自表述吧!
反觀,台南媳婦呢?
首先,我有一對完全不需要依照「台南女兒」古法習俗的台南公婆,一幸也; 其次,我有一個完全不像「大姑姐」的台南女兒,二幸也; 再者,我有一個和公婆住一起,完全代行長子長媳職責的小叔和妯娌,三幸也。三生有幸,一生三幸,「台南媳婦」要說什麼故事呢?
從小到大,每逢過年,沒有不歡天喜地的。一年,起碼在過年的時候可以買新制服,也一定可以買新衣服 (如果前一年的衣服已經太小不能穿的話),況且還可期待好幾個「大人」發送的紅包。三十而立那年,因為博士論文一結束就先回國結婚,中間完全沒有緩衝,因此,從負笈他鄉求學的單身女子到嫁做人婦為人媳之間,絲毫沒有折衷空檔,加上選在年底的 12 月結婚,立刻遇到過年的大考驗。或許因為如此,結了婚以後,過去三十載對過年的期待一夕之間完全化為烏有。這跟「台南媳婦」無關,可能跟角色變換有關:首先,過年要打掃; 其實平常就在打掃,可是,過年一定要有「大掃除」的 sense (敏感度) 和行動,一年下來堆積如山的長物總要利用過年將它們剷平一下,然後再慢慢地堆積到隔年,一年復一年。近幾年來,有人代勞打掃,過年的驚慌著實減輕不少。
三十成家立業,一方面,沒有與公婆同住,小家庭自己是女主人; 但另一邊,過年過節要闔家聚,全家大小到齊是 15 人,大家庭是為人長媳,總不能做個「驚世媳婦」; 其次,過年要準備紅包,大大小小,孝敬父母、公婆、娘家、婆家、姪子姪女、外甥,婆家的爺爺奶奶,所謂親戚五十……; 教師年終獎金一個半月,進銀行帳戶未熱身就全給紅包稀釋光了。當了「台南媳婦」以後,驚喜得到一份大禮,每年除夕,公公會給兩個媳婦一個大紅包,說是謝謝替汪家所做的一切。這或許,也是台南媳婦得天獨厚的意外喜; 小叔小嬸與公婆同住,這份紅包禮還實至名歸,我一年難得回來南部,這厚禮反而是受之有愧了。再來,過年,最重要的重頭戲,就是「拜拜」了。
過年三件事:打掃、紅包和拜拜
其實,總覺得傳統無地域之分,習俗也沒有人的差別,但只要是「傳統的人」,那一切習俗的方圓規矩都是一樣地。因此,對我而言,台中的娘家和台南的婆家沒啥兩樣,因為我有一對十分傳統、尊重禮俗、樣樣規矩的父母和公婆。他們的觀念裡:養女兒彷彿是為了當別人家的好媳婦。只是,父母和公婆,就如人家常講的女兒和媳婦,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何況我上有四個兄長,下有一個弟弟。結婚前不曾親手親為,拜拜之事(知識),除了十指作揖,點頭拜拜,還真是所知無幾。父親過世後,娘家的過年習俗難免因為少了大家長而稍有改變; 再過幾年,連媽媽都失憶了,這個年,對張家這代而言,早已不圓不滿。至於婆家,那真是精彩萬分,結婚前匆匆 (先生和我從國外一回台,即刻當即時的新郎新娘),兩家都來接機,記得媽媽在機場跟婆婆說一句話:「我們家阿英不會做菜,多擔待,好好教導她」。雖然我已經在國外苦練了一年,媽媽還是不放心。因此,過年大拜拜,小拜拜,就是廚房大忙的時候,「拜拜」,就是婆婆面授機宜,傳家傳寶傳家規的實作演練,「長男的媳婦」焉有不知不學的道理。「台南媳婦」,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農曆除夕春節,雖然不至於有「媳婦症候群」,那也真是印象深刻百年難忘。
如是,從小年夜開始,除夕,大年初一,大年初二,開工日(通常是大年初六),天公生(大年初九)… 到元宵節。這是一般傳統都會拜拜的節日:準備三牲、葷素有別,佛祖吃素,祖先吃葷,煮一桌豐盛的菜餚、備齊所有的蔬果(四果)、鮮花、麵食、糕點(年糕,發糕,蘿蔔糕,麵龜,紅粿…)、飲料、罐頭…, 一定讓桌子擠不下為止。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拜拜的動作和口條,杯酒,碗筷,金紙,燒金紙的爐具…… 馬虎不得。果真繁文縟節啊!因為敬祖拜佛,因此,凡人謙卑神最大,公公知婆婆如此虔誠,敬天敬神,一一供奉,問「台南媳婦」說:「台中是否也這樣繁瑣?」試圖找到一個平衡槓桿,猶恐現代台南媳婦不習慣。(其實,我常常想脫口說出:台中媽媽更麻煩,但猶恐這樣一說,台南婆婆依樣跟著照做,那台南媳婦就更忙了。所幸,知道各個地區各有作法和習俗,不會因為中部的更繁瑣讓台南更忙碌。想到這兒,不免呵呵一笑啊!)
「媽媽的虔城會得到神明的保佑。天下善男信女何其多,就看誰真心誠意了」。
我用這樣的話回公公,是因為沒有特別信仰的我,卻如此相信:神明老天爺應會照顧對祂最虔誠的人間凡人。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在難得的假期裡,願意跟隨台南婆婆實踐她最虔誠的心,做「台南媳婦」該做的事。因此,寒假新年期間,大約在婆家住到初四或初五才會北上 (以往沒有任何學校行政職務,待得更久)。不過,對於喜愛全家都住一起的台南公婆而言,可能希望台南媳婦永遠留在台南最好。年假收尾從台南北上時,便順道回台中娘家。因此,我的「台南媳婦」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是,結婚 26 年來,不曾在初二趕熱潮回娘家,而是歡喜迎「台南女兒」回娘家。
人說,廚房只能有一個女人。雖然台南婆婆有兩個媳婦,她總是自己身體力行,凡事可以都自己來,甚至靠著她的早起習慣,每日清晨四點多就起床,和公公到學校做完晨操,一大早便騎著腳踏車去傳統市場買菜回來,誰都拼不過她呀!早晨一張眼,所有的事都讓她給做完了。不過,「台南媳婦」也不是當假的,也懂得自動自發,也要察言觀色,不管事情多少大小,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我與小嬸搭配得天衣無縫,總是差不多時間,同時進廚房,一起煮食,一邊備菜,一邊聊天; 偶而還要聊聊「台南媳婦」的日常生活和點點滴滴。瓦斯爐兩個爐嘴,火力全開,兩人輪番顧一鍋。洗菜台容得下兩人,看是一起洗菜,還是一起洗碗,這兩個台南媳婦還真像是連體嬰,合作無間。婆婆想到缺了什麼料,腳踏車一踩,又出門去補貨,回來總不忘提點或詢問要如何下鍋煮食。過年間,總覺得生活的空間裡,除了一張睡覺的床,就是鎮日廚房徘徊了。一天的時間過的飛快,怎麼覺得就是三餐活兒:吃,煮,洗幾樣事循環輪迴。
台南媳婦 vs. 台南婆婆
「妳們兩個看要怎麼煮,隨便你們喔。」
說時遲,那時快,兩個「台南媳婦」眉角一揚,眼神一飄,四眼對看後,彼此取得共識正要自作主張時:
「那個土魠魚先煎… 有沒有抹鹽巴?」
「還是要吃肉魚(刺鯧),先煎肉魚好了。魚肉肥美少刺,他們兄弟倆從小就愛吃肉魚。」
「欸!昨天那一鍋大封肉沒吃完塞到那兒了?趕快從冰箱拿出來先熱一熱。」
「喔,肉要是回鍋太多餐不想吃了,裏頭的筍干挑出來,不要丟喔!」
「待會兒吃完飯記得趕快滷下一餐要吃的豆干海帶啊…」
「啊!那個 XXX 送來一大袋野菜,熱水先燙一燙,然後用麻油薑絲拌一下。」
「喔,對了,那個以前在公司上班的離職員工真有情有義,每年過年都送禮,送了 48 年不間斷……」。
過年回婆家,也是聆聽公婆的陳年往事的好時機,藉機會了解一些他們耳熟能詳、我們耳邊繚繞千百回卻從來沒見過的親朋的軼事。
話說廚房那一角想到什麼,發號施令的聲音就會下達到這一角台南媳婦的耳邊,剛剛下鍋的土魠魚已經「生魚煎成熟魚」,不能再煎肉魚了。昨兒個妯娌想要聯手封殺的控肉,這下子讓婆婆想起來了,所幸尚未下手變成廚餘,趕緊拿出來加熱。「沒人要吃了!我來整理重組一下好嗎?保證好吃」,我偶而還會因為婆婆的節儉不捨,跟她說這菜再熱下去也沒人會光顧。或是想要說服,得到她的授權 license,讓我來「重新整頓料理」。婆婆不想讓媳婦太麻煩,接口說:「不要麻煩了,我來吃,我來吃」。婆婆十分節儉,雖曾是千金女, 20 歲嫁給公公以後,跟公公勤儉持家,一絲一毫捨不得浪費,尤其食物,與其扔棄,不如下肚。讓我這現代台南媳婦,一方面覺得習慣上時而搭不上,另一方面,也著實自嘆弗如。
「垃圾車來啦,趕快去倒垃圾。免得錯過了。」(全家總動員,總是追著垃圾車跑)
「樓上衣服應該乾了,我去收衣服」(一天內把當日清洗的衣服曬乾是每天的大事。傳統的觀念裡,太陽「曬過」的衣服才乾淨,殺菌又酥香)。
「哎呀,這橘子快爛掉了,可惜,趕快吃了它。」(不能讓東西爛到扔掉)
「欸!這個拜拜的白飯不能用大碗裝,要用鍋子… 那個「乖乖」是新的嗎?拜過的不要再拿來拜喔……」(越看越不對勁,雖然媳婦已經裝好,婆婆不惜下樓換下盛飯的器皿)
「記得點香,倒米酒,等個一個小時左右再斟第三回…」(侍奉神明佛祖要按部就班,不能「速時」)
「那個大梨子大楊桃留著,明天帶去天宮廟拜神明」…… (家裡的佛祖公媽之外,鄰近大廟也要朝拜)
兩個台南媳婦還在跟鍋子爐子作戰的時候,那一廂的台南婆婆腦中有許多事情牽掛,一件一件鉅細彌遺,比鞭炮響聲接連的韻律和速度還要和諧,都不會「重疊或跳針」。這「重疊」用閩南語說出來實在貼切,「登-打」就是走樣失序的意思。台南媳婦聽在耳裡,要是一件一件當真放心上,鐵定會「走鐘」脫序,沒一樣做得成。選擇性的遵命照辦,反而可以使命必達。問她為何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說不出的堅定,總之,「多學著點。年輕一輩都忘光光啦」。一言以蔽之,就是「傳統認知」,代代相傳,只需行動,沒有道理。婆媳的體系裡不太需要知識,只需要「姿勢」:點頭稱是,照表抄課。因此,因為台南媳婦的角色,我對「傳統」有了新的理解和解釋:祖先「傳承」下來的習慣,「統一」照辦準沒錯。
台南婆婆十分民主開放的作為中,下意識的腦和口會不時地說出慣常的想法和指示。婆婆知道孫子,兒子或媳婦不會吃的舊貨,總是跟公公合力把它們吃完。當我們真的很想把一鍋「捨不得變廚餘」的剩菜處理掉時,就會說起「誰去掛鈴鐺」的故事 –啊!請大姑姑丟 –「讓女兒丟準沒問題」!(大家哈哈哈大笑起來)。什麼菜餚美食,怎麼做一定有它固有的方法,守成十足,創新猶恐變味走樣。以前他們來中壢住幾天,我煮菜總會變花樣,但是感覺並不特別討喜,所以,投其所好,愛其所愛,才是最佳選擇。偶而有人建議出去餐廳吃一餐,「不用啦,自己煮煮就好了」。外面的餐廳不管多高貴精緻,永遠都說家裡煮的料實在,最好吃又最便宜。台南媳婦本來也想趁機偷懶少煮一餐,少洗碗筷呢!
婆婆,一方面讓媳婦完全自主的當下,還是不忘說出自己最想要的方式。想來,天下的婆婆都是一樣的。
台南兒子
「已經七點半了,不要太晚起床喔。」
「已經十一點了,要不要趕快下樓去準備午餐。」
「已經五點了,趕快去『款款』,該煮晚餐了。」
這個平常在自己家裡讓老婆睡到不省人事也不會管妳的老公,回到台南,就會不時提醒他的「台南媳婦」時間到了,趕快去幹活去。想起多年前,有天先生開心回家跟我說:「幫妳買了好神拖,以後打掃比較輕鬆」,我好氣又好笑地說:「找個人幫我做不是更輕鬆嘛!」說來矛盾,要老婆做家事是為老婆好!台南兒子可能不希望台南媳婦會被「念」,也不希望他的台南媽媽太勞累。難怪以前爸爸還在世時,提到婆媳問題總是說:「沒有錯的媳婦,只有兒子的問題」。我偶而不免開先生的玩笑:「為什麼別人家都是「氣管炎」(妻管嚴),聽老婆大人的話,只有我們家是聽老公的話」。說穿了,總是想在有限的假期裡守分盡責,當好「台南媳婦」嘛!
正因為台南公婆是有口皆碑出奇的好公婆,凡事設想周到,所以「台南媳婦」反而不敢怠慢; 也正因為台南公婆都是傳統規矩調教的子孫,以此相夫教子傳家。他們的女兒北上嫁作台北媳婦,依然保有台南媳婦的美德,侍奉公婆,照顧婆婆的婆婆(奶奶)猶有餘力,況且還是個上班族呢!我這個台中女兒嫁作台南媳婦,小嬸這個台南女兒嫁作台南在地媳婦,個個在家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結個婚易個位換個人,自然跟著潛移默化,也要知所應對進退。遠在台北工作的我,偶而聽到同事/同是上班族敘述他們的年節生活 —除夕夜餐廳訂一桌吃個年夜飯—大功告成。頓時不免覺得自己好像還活在舊石器時代,究竟自己是個現代都會女,還是個父權時代傳統的媳婦?
我喜愛做菜,喜歡烹飪,時而自覺遊走廚師的邊緣。曾經捫心自忖,因為「不會遠庖廚」,肯定讓我這個「台南媳婦」達到基本盤,及格達陣。只是大部份的時候,忙著教書研究,外加行政職,提到「台南媳婦」的責任和名號時,多年來,在內心深處,似乎都有一個缺陷的答案:作為台南媳婦,我恐怕是不及格的。想起已逝的父親說過,他對我的婚姻很滿意,覺得我嫁到一個好人家。可見爸爸心中,做個好媳婦是難不倒張家女兒的。婚前媽媽對婆婆說的那句話:「我們家阿英不會做菜,多擔待,好好教導她」。媽媽擔心的是「做菜」啊!媽媽是遠近馳名的「台中媳婦」,還是「鐵牛一號」(人當牛用),如今已經完全失憶的她,我覺得她應該是開心的,天下媽媽眼中的女兒永遠是好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