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我要吃下自己花錢買的第二顆馬卡龍了。
雖然,我有 60 顆,大概也只會(也只能)吃一顆。所以這篇文章才命名〈第二顆馬卡龍〉。雖然,花錢買的是第二顆,不花錢吃的量也沒超過一雙手。
今年 3 月24 日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主題是「飲食.烹飪.人物」,當時法國美食請了宜蘭大學外文系賴軍維教授主講「法式甜點:從文學的瑪德蓮蛋糕到時尚的馬卡龍」。賴老師的法式甜點瑪德蓮(madeleine)和馬卡龍(macaron),挑起了熱情聽眾的舌尖; 話說舌頭各部位以舌尖對甜味最敏感。但是,敏感歸敏感,說起這法式甜點,大家可沒有像吃一盤臭豆腐或一碗蚵仔麵線那種熟悉度,只覺得它萬紫千紅、色彩繽紛,很吸睛,圓滾膨鬆又飽滿的外型,還沒舔它之前絕對想先觸摸它一下。印象中,聽過這甜食的人可能比吃過的人多,這可真是貴族(貴婦)珍品啊!
瑪德蓮貝殼小蛋糕一直是飲食文學研究最常被引用的甜食,來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在一杯熱茶和一塊瑪德蓮貝殼蛋糕濡沫的滋味下勾起了懷舊與鄉愁。而馬卡龍,在它還沒風靡之前,我對它的名字的理解向來就是「義大利筆管麵」。西班牙文的 “macarrón” 這個字就是筆管麵和馬卡龍的共通字。爾後,馬卡龍橫掃千軍,以勢如破竹之勢在台灣掀起旋風之後,”macarrón” 只有在西班牙才會被理解為鹹的義大利筆管麵而非甜的法式馬卡龍。
究其根源,馬卡龍(macaron)還是來自義大利。有跡可尋的來源是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1581 年左右),當時的梅迪契家族的卡達琳娜王后(1519-1589; 法王亨利二世之妻,1547-1559 是為法國王后),為了招待參加 Anne Joyeuse 伯爵(1560-1587)[1]婚禮的貴賓,特別吩咐做馬卡龍宴客,因此,馬卡龍的作法就引進法國,先在南法生根。十六世紀婚宴用馬卡龍招待賓客,二十一世紀(2011 年)摩納哥王子艾伯特二世(Albert II)迎娶夏琳.維德士托(Charlene Wittstock)時,婚宴上也是用馬卡龍招待貴賓。說馬卡龍是皇室貴族點心,可是名符其實。
任何東西,一旦成名,認祖歸宗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於是馬卡龍的身世也已經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中世紀,甚至八世紀時期的修道院食品。1552 年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巨人傳》第四部出版,裡面約略提到了,但是卻不能為馬卡龍驗明正身,不像普魯斯特的瑪德蓮,一說就牽引往昔回憶,綿綿情深意長。
其實,和所有歐洲知名的各類甜點一樣,馬卡龍的作料很簡單:杏仁粉、蛋白、糖霜和糖。原來只有單面餅乾,內涵也簡單。延展到現代,才有了形形色色的花樣和口味,當今的雙層餅馬卡龍,內軟外酥,以及熱巧克力糖衣裹花生煉乳的軟餡(ganache)作法是由百年老店 Ladurèe 研發製作產生。Ladurèe 1862 年創立,從店的簡史 (The true story of the Ladurèe Macaron/ La Véritable histoire du Macaron Ladurèe) 看來,1930 年創辦人 Louis Ernest Ladurèe 的堂弟 Pierre Desfontaines 將店面二樓改造成沙龍,裝置成喝下午茶的閒適空間,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士聚會,尤其名流貴婦,走出家裡的聚會閒談,來到 Ladurèe 喝咖啡品茗嚐馬卡龍,立即蔚為風尚。
法國時尚引進台灣,恆常總是旗開得勝,高唱凱歌。只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台灣食衣住行育樂的「快時尚」讓任何流行像摩天輪一樣(或者應該說像雲霄飛車),一下子熱門流行,飛速到高空; 然後瞬間滑下,立刻到谷底。之後,就慢慢減速,回到原點,最後就是下車,換下一批人坐/做。
Ladurèe 2013 年引進台灣,就像 Hello Kitty、葡式蛋塔、日式美式甜甜圈(Donut)一樣掀起高潮,人潮蜂擁,排隊排到蹲下來還買不到。記得開始吹馬卡龍旋風時,一顆台幣 75 元,先生在微風廣場附近教太極拳,找個晚上較少人排隊的空檔買了四顆 300 元帶回家,一家四口一人一顆。這是第一顆花錢買來的馬卡龍,第一次感受到「入口即化」的滋味,也是首度對「入口即化」的詮釋提出反思。一般總愛稱讚頂級廚師的手藝,說廚師菜餚做得好,做到口感「入口即化」,來讚賞其廚藝以及對食材的掌握。直徑四公分左右的馬卡龍一顆入口即化 — 「無感吶」!「食不知」呢! 知其甜,但不知所以甜之物; 知其軟綿綿,但瞬間化開來不及認識它; 蜜味回甘,正要悟出其美時,已經下肚; 舌兩岸滑進一些酥脆的餅乾顆粒,但立即被舌兩岸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帶走往下衝。它無法讓人細嚼慢嚥呢!後悔,沒有事先弄清楚應該怎麼品嚐它時,它已經從眼前、在嘴裡香消玉殞。唉呀!好吃的美食應當享受它的內涵與實料,要能咀嚼它的精華與肌理,入口即化好比一張薄紙丟進熊熊火爐,形銷骨毀,連影子都不見。再思,要達到咀嚼肌理與實料的目的,必須「再吃」,一顆不夠,要累積,才能體會箇中滋味。再思,一顆 75 元,要多少銀元才吃出「真理」呢!
就這樣,第一顆自己花錢買(先生的錢就是太太的錢)的馬卡龍印象嘎然而止!
沒想到,馬卡龍價錢節節上升,來個似跳遠跨步,一躍變成一顆 99 元。「再吃」的慾望隨著價錢上升而躊躇。沒想到,風靡的熱潮會降溫; 沒想到,法式的 Ladurèe 會黏不住台灣消費者的嘴。短短兩年,2015 逐漸退燒,2016 年完全從台灣撤退。這是橘逾淮為枳的現象嗎?再思,我品嚐第一顆馬卡龍的分析和印象是有道理的囉?!台灣的消費者一定是覺得 CP 值太低,而且吃不過癮。吃到過癮,不是「溺斃/膩斃」就是破財。要知其所以然,要吃一樣口味一樣顏色的馬卡龍,但是如此繽紛七彩的馬卡龍,任誰都是亟思遍嚐萬佳/家香,絕不單戀一色花。其實,曾經品嚐過別人宴請的山寨版馬卡龍,有肌理,餅乾較厚實,有足夠的酥脆軟綿實料駐足在舌間,不禁內心獨白一番:「假的比較好吃」。
沒想到,時隔數年,就在今天要吃下第二顆自己花錢買的正宗馬卡龍當兒,看到前兩天的新聞:「法國頂級品牌的「Jean-Paul Hévin」的黑醋栗馬卡龍被驗出含非法著色劑紅色三號,店家全數下架」。忽地,也才猛然發現,這樣一顆馬卡龍已經攀升到台幣 138 元了,等於 3.8-4 歐元一顆,恐怕連法國人都吞不下去。霎時,閃過腦海,想起曾在 Facebook 看到朋友寫過食安問題,註解眉批文字是:「有毒的比較好吃」!
今天,我終於要吃下自己花錢買的第二顆馬卡龍了。一顆 58.2 元台幣,約莫一個開會吃的便當價格,比起第一顆還便宜 16.8 元。它的嚐鮮期只有四天,差一點就是吃到過期食品了。誠然,諸事不能類比,價值與價格也不能相提並論。只是,不知道什麼機緣、何時何地會再花錢買吃第三顆馬卡龍 …… 我的追憶似水年華,怎地想起了小時候一顆不到一元的手指餅乾牛粒了……
[1]Joyeuse,地名。法國南部大區奧弗涅-羅納-阿爾卑斯(Auvergne-Rhône-Alpes)Ardèche 省的市鎮。此大區的首府是里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