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的文化深耕 (人間福報,「看人間」,2018 年 3 月 30 日)
2016 年 9 月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以來,各部會拋出徵求計畫的項目彷彿夏日的星空,繁星滿點。看來像銀河系的恆星,亮度和光譜固定而永續,摘下了猶恐成了流星,尚未燃燒殆盡就落地成了隕石。
學界全體總動員,既要合縱連橫,校與校結盟,又要個別型,展現獨立研究能量; 鼓勵長期深耕、全方位發展,但要短期開班配合,夏日、冬日學校瞬時見效; 更要走出象牙塔,產學合作,經貿聯盟; 一方面要開發潛力領域,另一方面還要設立旗艦統御; 既要智性動腦的作育英才,培養師資,也要手動實作的實習經驗、田野調查; 研究型大學在做經貿,技職型大學在做高教。琳琅滿目的項目,時而像大海的浮木,抓到就活命; 時而像海市蜃樓,虛而不實。身為其中推動或申請計畫的主持單位及個人,想像誤以為是萬能,真實時候是無奈,劍及履及的行動帶著忐忑不安的心。
現有積極進行的領域有醫療、工程、電商、經貿、觀光、區域農業、人才資料庫、產業創新、南向國家的語言和華語教學…… 不一而足。屬於學術型佔小部分的人文教育領域裡有一項是跨時空的計畫研究,更是寥寥計畫中一項跨學科、跨領域、跨東西方的研究案,它是恆星的本質,卻是流星的處境。這個計畫是李毓中教授的:「馬尼拉聖多瑪斯大學所藏閩南人詞典文本及歷史調查研究案」。
乍看題目,沒有人知道它是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留下的文獻史料,也沒有人會關注這部厚達千餘頁的詞典原來是蒐集近兩萬個詞彙的西班牙文、閩南方言拼音、中文對比書寫的詞典。這本詞典,典藏在馬尼拉聖多瑪斯大學的圖書館,在許多已出版的十七世紀的台灣史、殖民史的研究論述中,均被提及為可考的四本詞典之一,卻是最後被發現的詞典— 2017 年 4 月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Pompeu Fabra及塞維亞大學(Sevilla)組成的研究團隊正式對外公布,並期待數位化後,在今年暑假公開,供有志研究的人社學者使用,舉凡語言學、歷史學、經濟學、民俗學、辭典學、人類學、宗教學…都可以在這部詞典中找到對應的專長,一起審視大航海時期,西班牙在菲律賓殖民 333 年 (從西班牙人登陸的 1565 年到 1898 年美西戰爭)留下的珍貴遺產。今年適逢西班牙帝國殖民結束雙甲子,西班牙除了要紀念麥哲倫環遊世界首航到宿霧喪生的大事紀外,也將對菲律賓的殖民文化回顧研究。
這部詞典的研究方興未艾,在南向計畫中如滄海之一粟,南向的 1-3 年型的短期、不定、小額的補助,無法深耕這部在百年世紀裡幾代弟子傳承謄寫、連結閩南文化、中文和西班牙語文化的結晶。大陸閩南一帶的大學,連不諳西班牙語的學者,節省了挖掘史料文獻的心力,直接使用李教授慷慨分享的史料,申請到大陸國家型的科研計畫,相較於此,西班牙語這小語種大歷史的深耕研究似乎奄奄一息,希冀新南向不致落入「難相/向」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