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Luisa's World of España & Hispanoamérica

《為愛而生》—愛在癌症蔓延時

 

七月底去西安的旅程中,跟某校校長聊天時提到兩人的共同習慣:「現在看電影都是在飛行途中看的」。他推薦說:「短片很好看,每部大約 40-50 分鐘,很精采。」於是回程時我就挑了《長城:中國的故事》看看,可能跟剛從歷經十三王朝的古都回來,心情和腦袋的指令就按鍵,下意識點了這個敘述 23 個世紀以前的記錄短片。西安是我造訪的第一個中國城市 (2001 年),也是喜愛的中國文學、文人創作的靈感泉源之地,時隔 15 年,舊景依然,也妝點許多新樣貌 。這次的經驗值的另外長文抒情記事。(參酌:台灣的西安麵:西安紀行 (1)麵食 — 在手工與機器之間

接著,看了《灣生回家》,從兩千三百年前的中國跳到 20 世紀的日本和台灣。眼眶還水水的時候,最後視覺的影像落在來不及看完的《媽媽的味噌湯》(Hana´s Miso Soup)。心中忖度,這會不會跟《戀戀銅鑼燒》(Sweet Bean)、《壽司之神》(Jiro Dreams of Sushi)一樣,是日系系列的飲食電影。

沒想到,前半段的情節跟這個月英語島專欄所寫的西班牙電影《為愛而生》(Ma Ma)類似。《媽媽的味噌湯》是真人真事改編,敘述結婚前發現得了乳癌的千惠,被男友信吾堅持取她為妻的誠心感動,兩人結褵。婚後發現懷孕了,信吾喜出望外,原來與前妻離婚肇因起於前妻不願意生小孩,而這回,千惠在孕育新生命與乳癌復發的生死線中掙扎,仍然勇敢地生下了小花:「活著就是愛的延續」。千惠得知自己來日不多,在有限的生命裡,要教導小花提前長大:「等到妳會煮味噌湯,妳就能獨立了」。真實生活中的千惠於 2008 年癌逝,電影裡 5 歲的小花今年也要上國中了。

沒看完的電影,大致可以想像結局淚奔的情境。《媽媽的味噌湯》和《為愛而生》都是 2015 年完成的作品,《為愛而生》在臺灣放映的時間約莫早了四個月。《媽媽的味噌湯》不論情節、手法、語言、演員 ,台灣的觀眾相對熟悉; 大家對「小潘潘」(潘妮洛普‧克魯茲- Penélope Cruz)也許不陌生,但是廣末涼子可能更「卡哇伊」,也因取材真人真事,比帶點虛幻的《為愛而生》貼近人心,可以吸引更多的關注與佳評。然《為愛而生》,雖來自「非通用語」*的國度,卻可讓我們的視野從小而大,超越一般大眾接收鄰近國家或強勢文化的情境與框架的習慣,眺望更深遠的異域彼端,充實我們的內涵,豐富更多跨藝術、跨文化的知識。

 

*西安行得知大陸已將過去以「小語種」概稱歐語和其他第二外語的說法,改成「非通用語」一詞。聽入耳當下的反應:「非通用語」的說詞未必可以美化或改變這些語言的「老二、老三…」的弱勢,命運似乎更加多舛了也說不定。


 

《為愛而生》(Ma Ma) — 愛在癌症蔓延時,《英語島》,2016 年 8 月,第 33 期,頁 54-55。

 

西班牙電影《為愛而生》(Ma Ma; 2015), 因為胡立歐‧麥登 (Julio Medem)、潘妮洛普‧克魯茲和路易斯‧托薩爾(Luis Tosar)堪稱導/演鐵三角的組合,使得這部電影殺青後立刻獲得西班牙 「2015 哥雅影展」三項提名: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化妝。三位都曾是各項影展的常勝軍,然此次鎩羽而歸亦是常態。從電影的內涵審視,有一些當下人生的課題值的探討省思。

胡立歐‧麥登執導的電影向來擅長以「天外飛來一筆」的意外震驚劇中人和觀眾,例如《露西雅與慾樂園》、《羅馬慾樂園》、《安娜的床上之島》…都依循此路線鋪陳。《為愛而生》一開始便是禍不單行的厄運:面臨失業、丈夫外遇的教師瑪格達(潘妮洛普飾)做體檢時,醫生告知得了乳癌,必須手術治療。切除右乳的瑪格達,自我身心建設之外,還必須扶養兒子丹尼。瑪格達在球場上巧遇球探亞杜羅,頗有替熱愛足球的兒子打點的意圖,與亞杜羅相談甚歡。忽地,噩耗傳來,亞杜羅的妻女慘遭車禍意外,先後去世。瑪格達和亞杜羅似因同病相憐而結合一起,新家庭三口幸福美滿。孰料,一年後,醫師再度發現瑪格達乳癌擴散,宣告僅剩約六個月的生命。晴天霹靂,瑪格達向醫師說出不知是否乳房障礙,讓亞杜羅總是不舉,在她預知死亡將至後,有一天她要他在沙發上跟她做愛,結果懷孕了,而且是她希望的:是個女娃。

電影有兩條軸線:另一條是醫師胡利安,他本來打算去西伯利亞領養一位名叫娜塔莎的女孩,後因與妻子分開遂作罷。娜塔莎從此變成瑪格達的「夢想」與「幻象」,不時出現在她的想像中,尤其面對疾病與無助時,娜塔莎的影像便若隱若現,圍繞身邊。瑪格達只剩約半年的生命,卻要懷胎十月生出女娃,這當中需要與時間拔河,與病魔抗戰,與身心制約。病痛越是蔓延,瑪格達的意志和愛更加堅定。終於,胡利安提前替她剖腹生產,讓她離開人世前可以見到親生女兒一面。影像停在滿臉蒼白死去的瑪格達,胸前抱著剛出生的嬰兒,隨即又切到丹尼抱著妹妹餵奶的畫面。

這是潘妮洛普‧克魯茲首度擔任製片的作品,親自上陣主演,詮釋一個面對絕症而懷孕的母親,如何在生死界線間取得平衡,甚至超越死亡威脅; 生命盡頭像走高空繩索,如何不兩敗俱亡,如何在必死中創造新生命。真愛無畏,慈,故能勇。胡立歐‧麥登處理的手法則像執行「不可能的任務」:乳癌末期的病人懷胎孕育新生命; 煞是極端另類的「旁觀他人的痛苦」(蘇珊・桑塔格),讓觀者不去/無法感染死亡的悲,也無能盡情企盼生命的喜,卻看到另一面「置死生於度外」的勇氣與奮鬥。這個故事,醫學可能無法解答,未身歷其境者也無法感同身受,而心理的層面卻可以言說,靈與意志的力量可以詮釋,一種「吾心信其可行」的奇異能量和能力。《為愛而生》沒有挑戰醫學和科學,或許證實了心智的思索與念力可以讓一切變得可能:瑪格達癌逝了,娜塔莎卻健康出生了。

Ma Ma 的西文片名一詞多義,它可以是「媽媽」,它也是「哺乳」,也是「乳房」的意思。乳癌是 “cáncer de mama / breast cancer”。原文片名才能看出電影的主旨與深層意涵:乳房和乳癌。瑪莉蓮‧亞隆 (Marilyn Yallom) 在《乳房的歷史》(History of the Breast)中探討了這個女性獨有的器官,從中世紀到新世紀的今天,乳房從聖母哺乳的慈愛形象到情色誘惑,從罩杯的大小到審美的尺度,到成為身體權力的象徵, 以及終結生命的殺手,乳房(Mama)是女人的母親,也是女人的禍水。佛羅倫絲.威廉斯 (Florence Williams)在《乳房:一段自然與非自然的歷史》中則深究了演化、環境史和乳房健康與否的連動關係提醒女性拯救乳房,拯救自己。

《為愛而生》裡醫師胡利安高唱 Vivir (《活著》)為瑪格達打氣,鼓舞與讚揚她身為女性,身為母親,身為病人的慈愛與勇氣,為永續的生命散灑希望。

 

哭泣是因為痛苦折磨

奮鬥是為了達到夢想

歡笑是因為幸福敲門

說話,思考,夢想,

哭泣、奮鬥、歡笑

感受、熱愛、受苦

追逐我們的夢想

飲進所有的熱情

永遠邁進向前行

即使你得受苦

那就是活著,

那就是生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資訊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16/08/07 by in 英語島影音.

聯絡方式

Tel : (02) 3366-3175
E-mail : luisa@ntu.edu.tw

文章分類

所有文章

點閱數(since 06/27/2014)

  • 334,086
Follow 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on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