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已經認識 25 年的好朋友說要在家裡請我吃午餐,而且是上半年度最後一次做「海鮮飯」(paella),機會難得,無論如何要我去品嚐她的西班牙國寶菜廚藝。我是她家的常客 (一般大家知道西方或歐洲人的習俗,會請到家裡吃飯就是很親近、很莫逆之交的好朋友了),而且她強調下一次就要等到 10 月初,才有可能再起爐灶做海鮮飯。我很好奇,我自己做菜烹飪,除了會記住我們傳統常說的一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利用當令的食材烹飪出好吃的佳餚,倒是沒有特定什麼時間或禁忌不做什麼菜的。我問她是因為西班牙文說的 “Los meses sin ´r´ no comas mariscos” (沒有 “r” 的月份不要吃海鮮) ? 但是西班牙文 (英文也一樣) 沒有 ´r´ 的月份是五月(mayo),六月 (junio),七月 (julio) 和八月(agosto),一般認為夏季天氣熱海鮮容易壞,也不是盛產期,所以才有那句俗話。但是,現在六月上旬已過端午,正式邁入盛夏,跟西班牙另一句節令俗話相當吻合:"Hasta cuarenta del mayo, no te quites el sayo" (不過 5 月 40 日不收大衣,意思是 6 月 上旬以後,才是真夏天)。換言之,端午過後,夏天正式報到,因此,照俗話也不該做海鮮飯了!顯然她不是謹守這個不會有人遵守的「金科玉律」。她說是因為暑假期間天氣熱,做起海鮮飯要守著鍋爐看火候,滿身大汗,而且熱天氣胃口也不佳,在家裡不會做海鮮飯這種豐盛的大菜,暑假期間,三餐反而是做些冷食、沙拉、三明治等簡便的輕食。
知道原委後,慶幸自己有口福,因此就滿心喜悅出門。她很謹慎,還問我人在那兒,她要算好時間,大約 20 分鐘將米下鍋,等我到時品嚐,口感恰如其分,不讓米過熟太軟。
雖然知道她住那兒,但是並不是每次去西班牙都會去她家,因此,還是得看看地圖,找她住家附近的地鐵站和路線圖。我從飯店後門走出,低頭滑手機找 Google Map,正在用手指撥開放大畫面,要看清路名和方向,又要用眼睛餘波躲飯店旁從地下道鑽出來的車子,我同步很快地做完這兩件事,跨過地下道斜坡,收起手機。
抬起頭當下…… (接下來要嚴肅敘述、面對這件事情)
頓時,眼珠子一陣慌亂,腦袋不知道是瞬間放空還是立刻塞滿,有幾秒鐘的時間好像「腦栓塞」完全無法自主行動,之後的交感神經鏈下的命令是:我竟然爆笑,竟然無法抑制自己的顏面神經,低頭捧腹,臉不知道要朝那邊看。看到這樣的畫面,生平第一遭,而副交感神經似乎告訴我放鬆,恢復自然情緒,「不應該笑」,如果無法克制,笑也要「躲著笑」,臉不應該朝著令我發笑的畫面看,以免引起誤會或不悅。
可是沒有地方躲:我如果掉頭跑回飯店,也怕會引起不悅或抗議,或是讓路人看我這外國人大驚小怪、莫名其妙。正當我還低頭笑個不停時,開始有人舉手對我呼叫:「Hey, guapa, venga! Bravo! 」(嗨!美女; 喂!來喔!「美女」不是寫實修飾詞,是流行名詞。)又是英文呼叫,又是西文喝采。我才驚覺,原來他們不怕我看,恐怕還誤以為我投以歡喜的微笑呢!所以才大聲歡呼!有的伸長脖子,臉轉向我,有的稍微放慢踩腳的速度,示意要展示給我/路人看,可是實在太「正面」了,還是忍不住「教人噴飯」。當他們眼神瞬間跟我交會時,真是令人無言啊!路邊其實也有行人,有的故作鎮定,目不斜視,一路向前行; 有的低聲發出嘟噥,說這群人「搞怪」。不回頭就得正視,因為整條馬路約莫百公尺都被這群人塞滿了。
等我稍微定睛一看,哇!哇!哇!這並不是沒有看過的畫面,誠實坦白說,應該很多人也都看過。只是,此情此景此地此刻:公開、太陽下、裸身騎著自行車、有男有女、數量之多 (數大驚人,但不知是不是美?),大部分全裸,少部分 (女士)遮住下半身重點部位,有的戴帽子、背背包,有的放開雙手仰天呼嘯,有的對著路邊行人吹口哨,有的暫時挺身脫離腳踏車座椅、奮力踩踏板加把勁向前行… 。這畫面,這畫面…… 對大部分的人絕對是破天荒,踏破鐵鞋無覓處? 這不是一個「衣冠楚楚/處處」的畫面,卻是一個社交的公共空間,有點「逼你看」、不看請便的氛圍。難怪他們比我不害羞; 難怪他們眼睛睜的比我大; 難怪他們在馬路中間,我躲在路旁樹蔭下; 難怪他們高聲歡呼,我瘖啞緘默不語; 難怪他們見怪不怪,我少見多怪; 難怪他們看不見「看的見的」,我卻看見「看不見的」。
等我隨著他們的反應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後,突然覺得這畫面轉眼就要遠去,趁自己也還有點意識時,感覺想做這件事也只能從背後做,雖然不是偷偷做,但是也不好光明正大。說時遲,那時快,旁邊幾位像是觀光客的洋人早就堂而皇之,高舉相機連拍拍立得。我拿出剛剛才 Google Map 的手機,秒殺抓取幾個畫面,心中想的是:探索研究這個事件(一定是什麼社會運動或抗議活動); 認識這個國家的文化 (雖然知道西班牙無所不能,但是這是西班牙獨有嗎?); 分享這個大開眼界的世界(可能千載難逢,究竟今天是什麼日子讓我遇上了)。思索一下人的行為動機:裸體作為一種武器,以裸體結合自行車的象徵意涵,一個心理學上被視為人類知恥、異於動物的穿衣蔽體的舉止為何顛覆?為何受到挑戰?
當我將這個事件告知兩個世界的人時 (台灣 vs. 西班牙),文化差異的確是文化衝突和行為異質的原因。即使有人了解這事件的緣由,反應仍是大異其趣,純以保守和開放已不足以解釋這變化多端的世界。我的西班牙朋友還用了我寄的照片在報紙的每週專欄寫了一篇評論。他的論點既傳統又激烈:他認為這群抗議的人錯置了裸體的空間,也錯用裸體和自行車的「運動意涵」; 他認為,這些裸體自行車遊行的人,要抗議要裸體就要徹底:不能戴帽子、不能戴太陽眼鏡、不能背背包、不能穿球鞋、不能邊騎車邊喝水,要徹底實踐、並且忠實自己裸裎的主張,不然只是譁眾取寵,製造醜聞。而我,那一時當下,還無法形容自己的心情和釐清理性的想法,倒是在回台途中,在飛機上看到小說《第五波》(The 5th Wave)改編的電影《第五毀滅》,忽然覺得某些畫面可以恰確呈現我看到裸體自由車遊行當下的反應:一直以來的教育、美學、倫理、修為、舉止… ,似乎被《第五毀滅》裡所謂的 “The Others" (異體)頓時毀滅了。
下午吃完了朋友親手烹飪香噴可口、Q彈有勁的明蝦、墨魚搭配粒粒精實的米的海鮮飯後,我去了「世外桃源公園」(Parque del Buen Retiro),這是為期三週的書展倒數第二天,恰巧是幾天熱浪之後爽朗的週末,也是我將近 25 年沒有機會在天時地利人和下遇到的西班牙年度最大的馬德里書展。「世外桃源公園」(音譯雷蒂洛公園)是馬德里最大的公園,好一個休憩的好綠地、好公園。書攤整齊排列,綿延數公里,想看什麼書就有什麼書,想見什麼作家,就有作家在現場。想找平常不易發現的書,就那麼輕鬆浮現眼前。這天安排的知名作家簽名會也有 20 多位,幾乎都是大排長龍。往來的愛書人穿著整齊,五顏六色,漫步優遊書林,怡然自得,書報攤設計有型,創意十足,多彩繽紛。神遊其間,在書香中更接近大自然,這心情,跟中午的裸裎「騎徑/奇境」何等不同啊!
這一天,6 月 10 日星期六,從中午看到裸體自行車遊行後,心中其實想趕快弄清這件事,惦記著想回飯店做功課,好好查一下這曾聽聞卻不曾見聞事件的來龍去脈。不意這美麗的週末填滿了美食約會,還有一頓豐盛的伊比利火腿+加利西亞海鮮晚餐待品嚐。
原來,這活動從 2004 年就開始了,歐洲大部分國家均有有志者響應,如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 ,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祕魯…等國,算是一個國際參與的「運動」。參與者標榜「裸你所能裸,露你所敢露,全都裸/露為上乘」 ,主要訴求是「拒絕對石油的依賴,讚頌身體的力量與個人化特質」。他們認為「汽車是禍害,自行車才是解決之道」,裸體面對大自然,裸體與自行車沒有暴力,不野蠻,不製造空氣污染,以裸程坦誠面對交通,爭取路權。在馬德里則以「Madrid grita S.O.S」 (馬德里求救) 為訴求,從希貝蕾斯市政府噴泉廣場 (Plaza de la Cibeles)沿著阿卡拉大道(Calle Alcalá),格蘭大道 (Gran Vía),行經西班牙廣場 (Plaza de España) 到公主街 (Calle Princesa),一路裸體騎著自行車遊行,高呼他們的信念。
這一天,世界裸體日,可以是六月上旬的某一天,通常選在週末。「裸體作為一種武器」,作為抗爭的憑藉,這力量有多大?人類逐漸開發電動車,可能會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卻尚未有不依賴汽車的訊息。人類脫離母體來到人間,衣冠整齊回到天界,卻尚未有裸體每日生活的呼籲,「裸體自行車遊行」姑且當做民主自由世界中一日另類的健身運動。
我想寫這個問題事件想了兩週,問了法律系老師,猶恐照片披露不宜。老師告訴我:「照片如有無法辨識的可能」就還好,照片中人也不能「對號入座」,所幸都是「背影」。細想活動當下或現在,他們可能想透過集體力量被辨識個體,所以才有「個人化 / 個人性」的訴求。觀著與被觀者的心態著實弔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