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Luisa's World of España & Hispanoamérica

Contact ‧Comfort ‧Concord Zone

走出台灣 · 接觸地帶 · 帶回世/

 

國際處的業務涉及「國際」兩字似乎就必須「概括承受」(卻不包括享用「國際牌」的所有產品),因此,國際處裡編有國際學人手冊,方便國際學人在台生活,舉凡食、衣、住、行、育、樂,應有盡有。編有國際學生手冊、出國交換申請手冊、Study Abroad 手冊。每一本手冊,同仁都希望有國際長的文字勉勵,過去經年如此,現在也不免俗。每一篇我都「苦心孤詣」,很當一回事地動腦書寫,迄今不知寫了多少篇了。不過,重要的部分還是重要,不能省略; 老生常談的還是要談,不能苟且; 需要反覆叮嚀的還是要叮嚀,該提醒的還是要提醒,不能怕囉嗦。最後似乎變成是我自己寫給自己的工作勉勵及慰語,可以不在意同學是否在意。

其實我這樣寫,是因為工作接觸,知道各院系老師們都十分關心同學出國交換的學習與生活,出去交換,行為表現不僅代表個人,也代表學校,代表臺灣; 因此,藉機將老師們的心聲化諸文字代言,青年世代學子也許視為「老掉牙」。我想起了梅莉史翠普主演的電影《搖滾女王》(Ricky and the Flash),片中她飾演為事業而拋夫棄子女的搖滾女歌手,在兒子婚禮將近、不知是否要親自出席祝福的躊躇猶豫中,飾演她的「隊友兼情人」的老牌搖滾歌手瑞克史普林菲爾(Rick Springfield )對她說:「妳的子女愛不愛妳不是他們的責任,但是愛他們是妳的責任」。隱約中似乎告訴我們:「學生聽不聽你不是他們的責任,但是告訴他們、教導他們是你的責任」。這樣一想,也就自反而縮,吾往矣!

 


 

各位同學好:

不少同學說:我從大一新生開始,就立定一定要出國交換的計畫。這是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澳洲教育學者甚至認為出國交換要像呼吸空氣那樣必要和自然。但是,「出國交換」所本為何?

美國後殖民研究的知名學者 Mary Louise Pratt,是西班牙語 & 比較文學的教授,擁有多倫多大學學士、伊大香檳分校碩士、史丹佛博士、任教紐約大學的豐富學經歷,1991 年她在一場演講中提出〈接觸地帶的藝術〉(”Arts of the Contact Zone”),以她六歲的兒子 Sam 為例,在與七歲的朋友 Willie 談論棒球卡時,兩人找到各自表述而彼此理解的語彙,讓她對孩童的對話與認知感到相當奇妙。因為棒球卡,在往後數年的成長與學習中,Sam 延伸認識與棒球有關的知識,深刻了解球星光環背後球員的勞力與雇主的拉鋸,球賽引發的市場競爭; 也因棒球知道古巴、日本、台灣等國家; 因為看球賽而關注球場的公共空間與建築特色,從體育運動中體會組織、財力與球員的才華的力量,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槓桿。

Mary Louise Pratt 從自己孩子的成長學習延伸提出〈接觸地帶的藝術〉,其實是從一個接觸興趣的機緣到長久醞釀、潛移默化的過程。她因此引申談到殖民時期征服者與原住民的「接觸地帶」的深層意義:這是兩個文化的衝擊、抗拒、磨合與協調的歷練。這個論述我們可以從 2016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夢遊亞馬遜》 (Embrace of the Serpent / 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 體會它的意涵。兩個西方(德、美)的白人前後相距 30 年來到亞馬遜叢林,遇到同樣一位原住民,原住民從年輕到老,在 30 年的歲月與記憶中慢慢回想,訴說自己的傳統與文化,幾番交流對話,歐美來的人類學家和原住民終能理解,彼此相知相惜。

《夢遊亞馬遜》呈現的是一個深度、衝撞、對比的文化接觸,挖掘「我所不知道的世界/視界」與知識交流的例子。引申其義,出國交換正是兩種不同文化和語言的衝擊,它的多元價值不是是非題,不是二選一,更是人人殊異。開拓視野是務實的表述,不是濫情的詞彙。 但是,出國交換也不是立即生效的特效藥、萬靈丹,它不是「葵花寶典」,因此,不應當它是出國遊走的 “Comfort Zone”; 它是幫助我們接觸差異和敦促省思的機緣,更多時候,它是在我們人生路途歷練時,頓悟感恩的每一個關鍵的 “Concord Zone” 轉捩點。

「交換生」這個詞彙的意義 — “exchange” 的拉丁文詞源是 excambiāre,拆解出來是 ex – cambiāre,意思是「改變之前」,拉丁語系的語言,法文的交換是 échange,義大利文是 scambiarsi,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比較接近,分別是 intercambiointercâmbio。因此,「交換」的字義解釋是「改變」。西葡語的 inter – cambio 還可以解釋 inter- 為 ”in between”,換言之,就是介於兩者之間,也就是 Mary Louise Pratt 所說的「中介」或「接觸地帶」。換言之,同學以交換生身分到國外大學進修學習時,應該期許透過接觸地帶有所改變 : 知變、應變、蛻變。「變」的得失、利弊與交換之間的關係,就看每個人的智慧和用力的工夫了。

臺灣大學每年可以出國交換的機會遠多於同學實際交換的額度,顯見同學對「接觸地帶」——交換學校的慎重與期待。本校同學交換返國時,我們發現大部分變得更有自信,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語言能力進步,看待事物的胸襟更為寬容和諧,心智更加成熟。拉丁文是Plus Ultra,額外增加,也就是「更進一步、日新又新」。由此顯見,出國交換是受到肯定的正面價值。國際處戮力拓展國際合作交流,亟思為同學鋪築更多新機與優勢。當然,此種交換生的機會與性質也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需求,逐漸轉型與改變。

同學出去交換的同時,姊妹校或非姊妹校也會有他們的學生到本校交換或是訪問學生研修。這幾年來,我們看到來到臺大的國際交換生,有些從參加國際處的暑期班開始,接續來校交換,之後來念學位,攻讀碩、博士,說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在這兒成家立業,他們以身為臺大生為榮,試著融入臺灣的生活與文化。有的國際學生交換後,回到他們的母校,回到他們國家,或是進入職腸,樂意宣揚臺灣的高等教育、民俗風情,也會再回到這兒探訪同窗師長。

同學出國交換,你們的角色也是一個「國際學生」,也是他人學習、嘗試接觸的對象,因此,打開心胸,與人接觸,給別人和自己機會,讓交換學校的朋友、同學、老師走進你的世界,認識臺大,認識臺灣。同時,也要尋求跟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吻合的課程,看別人如何教、怎樣讀、怎麼創造志業。臺大的師長、同學帶著期許與祝福,願你們揚帆飛去,走出臺灣,帶回世/視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資訊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16/03/31 by in 國際事務.

聯絡方式

Tel : (02) 3366-3175
E-mail : luisa@ntu.edu.tw

文章分類

所有文章

點閱數(since 06/27/2014)

  • 334,087
Follow 張淑英 Luisa Shu-Ying Chang on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