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4 月 18 日(星期六)財團法人語言訓練與測驗中心 (LTTC)舉辦國際研討會(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Interventios),其中特別安排一場以英語進行的第二外語論壇,由我負責籌劃,邀請了幾位學者與談 —東吳日文系彭思遠教授、中央法文系蔡淑玲教授、文藻大學德文系張守慧教授、唐英格教授(Ingo Tamm)和我(台大外文系張淑英教授,西班牙文)。大家談論:「重建巴別塔:台灣第二外語教學的新模式」(Reconstructing the Tower of Babel: New Paradigms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aiwan ),各別針對自己的專長語系討論五十多年來臺灣第二外語教學的困境、挑戰與遠景。
前一天下午才風塵僕僕返國,講了好幾天的西班牙文,舌頭頓時要扭轉成另一個語調的英文,不能打結,還不能語無倫次,所以開場我就說這一場會有 “Sinophone", “Hispanophone" 或 “Francophone"… 。
論壇獲得不少與會外國學者專家的鼓勵,期勉大家仍要堅守崗位與職志,為第二外語教學建立更好的學習環境,建構美好的明天。未來年輕學子應以「雙專長、三語言」作為學習的基底,培養多語才能(達到某種程度的精專),拓展職場的競爭力。尤其歐語體系,只要工夫深,自然得以搭建巴別塔的橋樑,各自表述,彼此心領神會,知己(語言)知彼(語言)。
不約而同地,國家教育研究院在 5 月 7 日 (星期四)下午 2:00 – 5:00 也要舉辦一場「臺灣第二外語翻譯之教育、發展現況及挑戰」 論壇,一樣由我主持,邀請到南台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林水福教授 (現為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中央法文系林德祐教授、文藻大學西文系林震宇教授、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德語系謝淑媚教授參與論壇,就第二外語在翻譯教學的現況、進程與遠景提出針砭與探勘。與談人有來自技職體系、有一般大專院校,會有不同介面的觀點和問題討論,是對第二外語教學的延展與人才培育更進一步的闡析,歡迎大家與會指教,提供意見交流。
第二外語在台灣不像英語,已經有獨立的翻譯系所,也不像英語,從國中、小學就開始學習。第二外語翻譯教育仍然歸屬在第二外語體系之下,或是應用外語(英文為主)的系統裏,翻譯是一門課,構不上專業訓練和職能培養。有些仍然侷限在基礎語言教學,尚未發展到「翻譯教學」的層次。大學教育之前,目前至多也僅在高中施行第二外語教學,但是時數從 1-2 小時不等,連單純視為「興趣、娛樂、課外活動、社團」的學習都無法滿足,加上也不是大學的門檻需求,侈談「動機論」了,學習效果自然有限。這也是我們要省思的一個議題。
但是,邀請前來談論的學界先進後輩,他們都走過來了,而且在個人領域持續經營,必然有其支撐的耐力、職志、熱情和「無用之用」,回首來時路,如何建構自己學習第二外語的勇氣和執著,並且從事各種文類的翻譯 (文學、電影腳本、藝術…等等),這些經驗值的我們觀摩學習。
此次論壇,與談人將針對幾個子題談論個人教學、研究、業界接觸… 等經驗:
謹邀請大家來聽一場不一樣的語言學習者/教學者的心路歷程。